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柏格的这一理论是基于皮亚杰的理论,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是分阶段的,他在研究中发展,道德发展不止两级水平,应该有多个水平,于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已具备关于是非善恶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要求,基本以自我为中心,根据受表扬或被谴责来判断正误。有两个阶段:
阶段一惩罚与服从的定向阶段,认为受权威人物表扬就是好的,遭批评就是坏的。
阶段二工具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首先考虑准则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初步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人际关系常被看成是交易的关系。对自己有利就好,不利就坏,是非以自己的利益为标准。
(2)习俗水平。以社会为中心,有了满足社会的欲望,关心别人的需要。
阶段三人际关系的定向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认为一个人行为正确与否,主要看他是否为别人所喜爱,,对别人有帮助或受称赞。
阶段四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意识到普遍的社会秩序,强调服从法律,使秩序得以维持。遵守不变的权威和法则并要求他人也遵守。
(3)后习俗水平。
阶段五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不违反大多数人的意愿,道德判断灵活了,能从法律道义上辩证的看待是非善恶。
阶段六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阶段。有某种抽象的超越某些刻板的法律条文,在判断道德行为时,已超越了某些规章制度,更多的考虑道德的本质,而非具体的准则。
道德教育启示:应首先了解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儿童道德发展顺序是一定的;要让儿童不断接触道德环境和道德两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