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形式与特征是什么?

2020-04-27 时事 129阅读

常见的有职能部门化、产品部门化、流程部门化、顾客部门化、地域部门化。

1、职能部门化:根据业务活动的相似性来设立管理部门。

特征:符合活动专业化的分工要求,有利于维护组织的同一性;有利于工作人员的相互交流、技术水平的提高。不利于指导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缺乏总体意识,不利于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

2、产品部门化:根据产品来设立管理部门。

特征:注意力及努力放在产品上,专注于产品的经营,有助于促进不同产品和服务项目间的合理竞争。导致企业需要更多的“多面手”式的人才去管理各个产品部门,部门中某些职能管理机构的重整会导致管理费用的增加。

3、流程部门化:按照工作或业务流程来组织业务活动。

特征:易于协调管理,对市场需求的变动也能够快速敏捷地反应;容易在组织内部形成良好的相互学习氛围,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学习经验曲线效应。但部门之间的紧密协作得不到贯彻,权责相对集中,不利于培养出“多面手”式的管理人才。

4、顾客部门化:根据目标顾客的不同利益需求来划分组织业务活动。

特征:通过设立不同的部门满足目标顾客各种特殊而广泛的需求,企业能够持续有效地发挥自己的核心专长,不断创新顾客的需求。但需要更多能妥善协调和处理与顾客关系问题的管理人员。

5、地域部门化:按照地域的分散化程度划分企业业务活动。

特征:能更好地根据各地区的劳动者和消费者的特点来组织生产和经营活动。导致需要较多的具有管理能力的人去管理各个地区部门,各地区可能会因存在职能机构设置重叠而导致管理成本过高的问题。



扩展资料

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原则

(1)因事设职和因人设职相结合的原则

为了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必须将组织活动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部门和岗位上去,确保“事事有人做”。另外,组织中的每一项活动终归要由人去完成,组织部门设计就必须考虑人员的配置情况,使得“人尽其能”、“人尽其用”。

(2)分工与协作相结合的原则

分工与协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结果,古典的管理理论强调分工是效率的基础。在组织的部门设计中,必须要对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进行必要的工作分析和关系分析,并按照分工与协作的要求进行业务活动的组合。

部门设计者可以依据技能相似性的归类方法来集合相关的业务活动,以期提高专业分工的细化水平。但是,过分强调专业化分工也会造成管理机构增多、部门之间难以协调等问题,这反而会使管理效率下降。

这时,可以依据关系紧密性的归类方法,按照业务流程管理的逻辑顺序来集合业务活动,以期达到紧凑、连续、利于协作的工作效果。

(3)精简高效的部门设计原则

部门精简高效是每一个部门设计者所追求的理想效果,作为一项基本的原则应当贯彻在部门设计的每一个阶段和每一项活动过程中。按照这一原则要求,部门设计应当体现局部利益服从组织整体利益的思想,并将单个部门效率目标与组织整体效率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另外,部门设计应在保证组织目标能够实现的前提条件下,力求人员配置和部门设置精简合理,不仅要做到“事事有人做”,而且要“人人有事做”,工作任务充裕饱满,部门活动紧密有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组织部门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职能部门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产品部门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过程部门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顾客部门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域部门化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