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与南斯拉夫关系恶化与破裂的原因及影响。历史题目,请提供400字左右答案,高分加赏

2020-05-16 综合 111阅读
苏联为什么解体的原因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严重的经济危机。从50年代后期起,美苏开始争霸。沉重的军备负担及经济体制上的种种弊病(如为了满足军事上的需求,苏联一贯侧重发展军火工业和重工业,导致农、轻、重比例失调。)严重影响了苏联经济的健康发展。尽管从50年代赫鲁晓夫上台起,苏联几任领导人都曾对旧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但见效甚微。进入80年代,长期积累的经济恶果导致苏联经济急剧恶化。到1991年2月,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0%,财政赤字达3000亿卢布,通贷膨胀率高达300%,经济已全面萎缩。第二,社会动荡不安,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苏联否定历史的思潮可上溯到50年代赫鲁晓夫执政期间。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批判了斯大林的一些错误,在社会上引起震动,进而引发了一股全盘否定斯大林,否定历史、否定社会主义的政治“暗流”。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掀起第二次重评斯大林的浪潮,使“暗流”发展成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并进一步蔓延。戈尔巴乔夫极力主张的以“多元化”、“公开性”、“民主化”为核心的新思维及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在苏联的泛滥,进一步搞乱了人们的思想,导致人们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产生严重动摇。同时,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抬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急剧激化。第三,西方势力的影响。西方国家一直以苏联为主要对手,以软化、肢解的手法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如为了鼓励实施“新思维”的内部演变政策,西方给予苏联某些好处,以达到稳住苏联的目的;另一方面西方又继续鼓励苏联民族主义分子闹独立搞分裂,以达到最终肢解苏联的目的。
解体后的国家分别是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摩尔多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乌克兰、格鲁吉亚、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
12月26日南联邦主席团宣布克罗地亚、黑山和波黑共和国境内的塞尔 维亚族联合组成一个“小南斯拉夫”,南局势进一步复杂化。
12月17日欧共体举行外长会议,经过10个多小时的激烈争论,决定于 1992年1月15日承认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两共和国的独立。这一决定无 疑是对南交战一方的外交承认和国际支持,所以,决定一经公布,南内战 进一步升级,冲突中甚至动用了空军和地对地导弹。
难道各民族之间的矛盾真的是南斯拉夫解体的原因吗?
前南内战真正的幕后推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又称“第二南斯拉夫”),有长达45年的和平发展,为什么会在1991年发生解体,并爆发惨烈的内战呢?传统的说法是:南斯拉夫人总是互相倾轧或闹独立,在强人铁托1980年去世后,没有一个领导人有他那样的威望,加上冷战结束,南联邦内部所固有的民族矛盾导致经济利益的冲突,进而产生政治危机,最终将南联邦推向分裂。
此说有一定的道理,但事实是,南斯拉夫各民族在一个国家里共同生活了将近一个世纪,相互之间建立了全面联系,经济关系密切,混合家庭比比皆是。因此,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极端仇视情绪大部分是战争和机会主义政治做法的产物,而不是原来就存在的。
那么,斯洛文尼亚为什么要闹独立呢?答案具有讽刺意味:使南联邦解体的是欧洲一体化和自由贸易。这使得西欧成为一个对小国来说更安全、更有经济吸引力的地方。一战后,斯洛文尼亚通过与其他南部斯拉夫人联合而免于被意大利、德国和奥地利瓜分。但是,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经济相对富裕的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同落后的其他伙伴分家、同西欧靠近的观点越来越有市场。
斯、克与米洛舍维奇领导的塞尔维亚举行了多轮谈判都没有谈成。而当时,国际上除德国外,欧洲大国和美国出于保持巴尔干稳定的目的都明确反对南联邦分裂。“但令人费解的是,几乎与此同时,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一份公开报告却使人似乎看到了美国对南政策的矛盾。一些历史学家现在分析,恰恰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报告使本来可以避免的解体变得无法挽回。”
1990年底,美国中央情报局将一份南斯拉夫局势的预测报告呈给正陷入海湾战争僵局的布什总统。报告中说:“南斯拉夫将在今后18个月内解体。”这一预测在世界范围内掀起轩然大波,南斯拉夫当局当即发表声明,提出强烈抗议和谴责,国际舆论也大多认为这纯属无稽之谈。美国在南斯拉夫局势处于微妙之际公布这份报告决非善意,也并不是偶然。起初,国际社会普遍对其预测表示怀疑,然而不到一年的时间,局势的发展却应验了美国中央情报局的说法。也有人说,正是这份报告使得前南地区民族分裂主义分子感到鼓舞,加快了他们分裂南联邦的行动。
塞族落下不好的名声
前南内战中,“种族清洗”事件屡有发生,各方都有责任。但为何最后惟独塞尔维亚人落得个“干着党卫军勾当”的恶名?连后来的塞尔维亚总理金吉奇(已遇刺身亡)本人也承认,“我们塞尔维亚人的名声实在是太差了”。
整个前南内战期间,交战各方都将国际援助,包括国际舆论的支持作为争取目标。甚至不惜花巨资请美国、加拿大的公关公司为自己制造“良好的国际形象”,丑化对手。法国电视二台主编莫利诺曾采访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全球大众事务社路得芬公关公司社长哈尔夫,将舆论“制造流程”和盘托出。莫利诺在其所著《南斯拉夫的实况不好说》一书中是这样记述哈尔夫的回答的: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