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是明清时期所修建的建筑物,由于历史不是很久远,所以有关它的传说也是少之又少,不过这并不表示没有,其中,有关颐和园“福山寿海”的传说,便是其中最为令人神往的。
颐和园的建筑版图上,隐藏着蝙蝠和寿桃的图案,分别寓意“福”和“寿”,后来,一些科学家为验证这一传闻而在颐和园的上空拍摄了一张遥感照片,结果的确发现了“蝙蝠”和“寿桃”的轮廓。
于是,他们大胆地断定:这绝非天然形成,而是当年修建颐和园的工匠故意所为,至于为何要设计成这样,至今还是个谜。
清漪园时期,乾隆皇帝对文玩多有搜罗,商周铜器、唐宋元明瓷玉及书画很多,当时著录的陈设达四万余件,清廷内务府专门设立《陈设清册》,建档管理。
扩展资料:
颐和园内六座城关(紫气东来城关、宿云檐城关、寅辉城关、通云城关、千峰彩翠城关、文昌阁城关)建筑中最大的一座,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重建。主阁两层,内供铜铸文昌帝君和仙童、铜特。文昌阁与昆明湖西供武圣的宿云檐象征“文武辅弼” 。
鸦片战争后,由于清朝国力转衰,清漪园陈设有所裁撤,至咸丰五年(1855年)时实有陈设三万七千五百八十三件。咸丰十年(1860年),包括清漪园在内的北京西北郊的五座大型皇家园林,皆遭英法联军野蛮焚掠。据英法联军劫掠后的清册载,清漪园各处陈设物品只剩有五百三十件,而且多残破不整。
新中国成立后,颐和园园藏文物计有四万余件,品类涉及铜器、玉器、瓷器、木器、漆器、书画、古籍、珐琅、钟表、竹器、乐器、根雕、杂项等,几乎涵盖了中国传世文物的所有门类,并有不少外国文物;从价值上看,国家级文物有二万余件,其中包括虢宣公子白鼎、三牺尊、缂丝长轴佛像图等国宝级珍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颐和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