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是我国教育的基教育阶段,而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绘画作为艺术表现的重要形式,在幼儿园深受幼儿喜爱。幼儿借助绘画舒展内心的喜好和兴趣,表达着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感受。
教育家德廖莫夫说:“并非所有的儿童都会写诗和唱歌,然而所有的儿童都会画画。”幼儿绘画,是幼儿用来传情达意的视觉语言。幼儿绘画是幼儿一种自发的艺术创作活动,是幼儿思想情绪及艺术潜能的自由表现。在现代,以注重情感、自我价值、艺术修养和创造力为主的幼儿美术教育中应顺应儿童自然成长的规律,尊重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表现。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他的“活教育”原则中认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让我们多给幼儿一些时间和空间,放手让他们自己去画画,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那么,如何在绘画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把绘画变成幼儿自由想象、大胆创作、体验快乐的活动,则是教师必须在绘画教学中首要注重的问题。然而,在目前的幼儿园绘画教学活动中,还存在许多不尽如意之处,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固守教材,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的幼儿园绘画教学中,一般都是先看教材,找出教学目标,教材要求画什么就画什么。而且方法多是先出示范画进行讲解,再分步教画,教师画一笔,幼儿跟着画一笔,随后再让幼儿参照范画作画,模仿比较好的还可以再添画一些小花、小草、小鸟、太阳等,以丰富画面。幼儿在学习中亦步亦趋,画面大同小异,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比较呆板。
(二)讲评范围狭小,模式固定
讲评作品时,教师是判断是非的法官,对幼儿模仿比较像的、画面添加内容多的、画面干净整洁的作品往往大加赞赏,甚至用小红花、五角星来作为奖赏。而对画面单调、模仿不像、作业散乱的幼儿作品则不予肯定,有的甚至批评、指责幼儿没有认真作画。而对绘画天生敏感的幼儿毕竟少数,这少数的幼儿往往成为教师固定的讲评对象,不利于激发更多幼儿的绘画热情。
(三)绘画空间局限,忽视环境布置、区角等在幼儿园绘画教学中的作用
幼儿园每年或每学期的室内外环境布置,是教师们非常看重的。为了保持墙面的美丽整洁,画面布置一般都设计在幼儿可望不可及的高处,而能让幼儿伸手可及的墙面、地面,则必须保持整洁无瑕,不让乱涂乱画,幼儿只能在纸上或作业本上进行作业。幼儿随意发挥的自由创作空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上述问题不利于幼儿拓展绘画思维,发挥创意,其弊端十分明显。《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为如何把握幼儿绘画教学指明了方向。我认为,教师应多激发幼儿自由表达和个性创造的能力,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贴近和把握幼儿生活,结合多媒体,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兴趣在孩子求知过程的重要性。兴趣是让孩子主动去探索,获得知识经验、扩大眼界的推动力。因此,幼儿园绘画学习的重点不在于培养美术教育的专业技能,而在于激发幼儿对绘画学习的兴趣,为未来的美术教育奠定基础。知识更新、信息多变的今天,幼儿的认知经验已今非昔比,他们更喜欢接受新奇、从现实中随机派生的事物。
(一)贴近和把握幼儿生活,寻找易为幼儿接受的题材
福禄贝尔曾说过:“通过生活并来自生活的课,是使人印象最深刻,理解最容易的课。”这就要求教师能随时(选材)贴近和把握幼儿生活,从既定的教材中走出来,寻找易为幼儿接受的题材。孙悟空、猪八戒已不是名著中的想象人物,而是幼儿能直接从电视里看得见的活生生的形象。“红的墙、绿的窗、金色的屋顶亮堂堂”也不再是幼儿感兴趣的房子的模样,他们可能对结构复杂的高楼大厦更为投入。再如,大炮、坦克是幼儿喜欢可又比较难画的武器,可最近的伊拉克战争,美国的高新武器却让孩子们大饱眼福,坦克、大炮、飞机、航母、导弹……,孩子们竟能画得栩栩如生。可见,教师如果能根据幼儿生活实际和兴趣,留心发现那些贴近幼儿生活、幼儿熟悉并喜欢的事物,在预成教材的基础上,适时生成新教材,则不仅能丰富和发展预定目标,更能开拓新的教材教法,促进幼儿更为愉快、成功地作画。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的出现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绘画的兴趣,它是一种把图形、文字、形象、视频图像、动画和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集成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的一种信息技术,是信息领域的又一次革命,在教学中,它不仅能快速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信息,又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交互方式。同时,在绘画学习中,生动、鲜明的表现,能扩大教学信息量,拓宽幼儿的知识面,能激发幼儿主动感知、主动探索的欲望及兴趣,能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对幼儿来说,枯燥的形式缺少审美的感知,多媒体教学中能做到声色并茂、动静结合、高度智能化等优点,使传统教学中无法或难以表达的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幼儿的面前,不但帮助幼儿理解绘画内容,也培养了幼儿的爱美情感,同时也会提高幼儿的绘画创造能力。
而多媒体教学综合运用了图、声、色等效果,创设各种形象生动、灵活多变的学习情境和教学情境,虚拟现实,再现生活物景,把静态知识动态化,抽象知识形象化,枯燥知识趣味化,从而营造了轻松、活泼、流畅、自由的学习氛围,吸引住幼儿的兴趣,陶冶幼儿的情操,推动了幼儿学习的能力。例如,中班绘画学习“美丽的花”,活动前,从网络中收集到许多鲜花盛开、蜜蜂、蝴蝶飞来飞去采蜜的动画,画面上各种鲜花竞相开放,形态各异,颜色鲜艳绚丽,再配上一段恬静优美的音乐,这让孩子们在通过视觉的感知及对丰富画面的喜爱,大大激发了他们对绘画的兴趣。只要绘画兴趣产生了,孩子就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身的潜力,这离教育的目的也近了。
二、探索放手让幼儿自己画画的新途径,让幼儿“有胆敢画画”
在现今的幼儿园绘画教学中,实际仍存在着“教学内容以认知、注重技巧为主,教学方法也常采用教师示范,幼儿模仿学习为主要方法”的普遍现象。忽视了幼儿主体性的发挥,严重阻碍了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一)更新绘画活动中“教”与“学”的环节,把教幼儿学会变为教幼儿会学
教师是站起教学的起始点上的领路人,起开启、引发的作用,使每位幼儿创新出各自全新的作品,教师要教会幼儿会学怎样画出自己要画的,自己想画的。但也不能完全走另一个极端,纯粹的‘自由画’。用“你爱怎么画就怎么画”、“大胆地画”、“画得要和别人、老师不一样”等空洞的鼓励去应付幼儿,结果容易变成放任。疏忽了教师的指导作用,过分强调幼儿自由表现使绘画处于漫游式的自流状态,使幼儿的作品没有重点及内容。有些幼儿甚至会因能力低下转变成胡闹式的情绪发泄。或是容易诱发惰性,达到一定水平之后,难以再突破,从而形成保守性,对幼儿发展起着一定的延误作用。注重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自由绘画,并不意味着教师不用去教,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师在指导中要有的放矢,做到因人施教,使每个幼儿在指导中都有所得。我们要对已有模式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探索一条适宜的新途径、新模式。并按《纲要》的指示,对幼儿绘画教法进行新的探索,提倡运用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多种新颖的教学手法,并把幼儿绘画活动贯穿于游戏中,让幼儿在主动参与“发现、感受、表现美”的活动中,提高绘画技能和表现能力。为此,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一些教学方法:
1、示范法
示范法并不是传统的模仿画,它是以从出示的先后顺序、形式、内容等进行了重新的诠释。在绘画教学中,作为激发幼儿兴趣的动力,使幼儿进入视觉思维活动的状态,对示范进行选择和再组合的双向作用。
①局部示范:所谓局部示范是指在新的教学内容中,对幼儿来说有难度的部分或物象的一个局部,教师将示范出来,以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标。同时又可以使幼儿集中精力学习和掌握新的技能。
②欣赏示范法:教师提供示范画,数量在两张以上,角度多样化。教师启发幼儿观察,使幼儿在视觉上获得一定的信息感受,扩大视野,激发幼儿作画兴趣。
③幼儿自我示范法:通过幼儿的眼光去观察同伴的作品,用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无言的交流,去解释画面,就能找到他们之间自己的共鸣和心灵上独特的吻合。可见向幼儿展示同伴的作品,对幼儿作品的提高有着我们估量不到的作用。每个幼儿的美术创作是个性化的,其中有许多值得幼儿相互学习借鉴的成份,介绍那些有创意的表现,引导幼儿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想象和创造。
④师生共同示范:让师生共同参与,教师和幼儿合作作为示范画服务,使双方的创作都得到了互补与发展,大大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2、发现法
发现法改变了传统的以示范模仿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不是教给幼儿现成的艺术技能技巧,而是创设环境,鼓励幼儿自己去观察、发现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意幼儿的独立自主活动。
3、情境法
设计物选择充满情感特色的环境,情境,使幼儿情绪洋溢地感受物体验周围世界,激发审美、想象,教师可根据教育目标,让幼儿到大自然,社会中去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也可利用本园场地布置一些特殊的情境,还可通过艺术性语言,神话故事的描述,把幼儿特点的情境中。
4、感知法
在绘画前,幼儿对物体的质感,性质和形态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他们的造型活动,因此,就尽量提供机会,让幼儿触摸要表现的物体,从而了解物体的性质。
5、模特法
人物的动态复杂多样,幼儿画不同动态的人物和动物,在教学上和难点,如何让幼儿能够更形象地表达出来呢,我采用了活动小人和真人的表演等方法。
(二)多种形式教法相结合,并灵活运用,让幼儿“有胆敢画画”
示范法可以帮助幼儿掌握绘画的简单技巧,提高短期作画水平,但如果示范法过前、过全,则容易束缚幼儿小手和大脑,阻碍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观察法是幼儿学习绘画的重要方法,在教材确定之后,课前或课堂上有目的的观察,引导幼儿注意物体的形状、大小和颜色等特点,体验活动的感受,欣赏美好的事物,把绘画内容变成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感受深的东西,幼儿就“有物可画”;谈话法在幼儿绘画中起着重要作用,为幼儿创设宽松开放的谈话环境,将绘画构思先表达出来,将绘画情景描述出来,不仅能提高幼儿的思维想象力和语言表达力,提高绘画兴趣,而且能使幼儿相互学习和借鉴,资源共享,更有利于教师及时捕捉幼儿闪光点,发现并纠正谈话中的不足,从而使幼儿“有物想画”。
以上多种方法都有其具体的运用环境,需要教师灵活把握。幼儿绘画能力千差万别,对于在观察法、谈话法基础上还无从下笔的幼儿,教师应及时进行个别示范,帮助其树立信心,勇敢地拿起画笔。对于绘画操作过程中遇到暂时困难的幼儿,教师应成为引导者与合作者。如一次绘画“迷宫”时,一位小朋友马上就要成功了,可迷宫被一个笔误变成了死胡同,面对一筹莫展的幼儿,我适时引导她说:“将关键的一条竖线怎样改变就会成为通道呢?”,稍加指点,小朋友茅塞顿开,将竖线改成一扇门,“死道”变“通途”,幼儿思维被激活了。可见,示范法的应用应和观察、谈话等方法相结合,因人、因情施教,这样才能既帮助弱者,又不限制强者,才能保证不同水平的幼儿“有胆敢画画”。
三、教师评价与幼儿评价相结合,让幼儿“有胆敢说画”
评价作品的过程,也是幼儿再学习的过程。《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支持儿童富有个性、创造性的表达。在评价儿童的艺术表现和作品时,应接纳和肯定儿童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激发和保护儿童的表现欲与自信心,避免对儿童的艺术作品予以否定,限制或干涉。
一幅作品完成后,幼儿往往会根据题材内容和创作经验,迫不急待地将作品中的一笔一画绘声绘色地讲出来,语言被分配在图画中的每一个角落。幼儿的自我表述,激发了大胆表现的欲望,训练了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孩子们的许多奇思妙想也会让你叹为观止。如:之所以有“绿色太阳”是因为“天热了,绿色太阳比红色太阳要凉爽”;爸爸的唾液有“黄豆一般大”是因为“爸爸生气时太吓人,说话声音很大,喷出的唾液砸到我脸上很疼”……可见,孩子们已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融汇到创作中去了,而这一切,单靠老师的眼睛是不可能全部评价出来的。在了解幼儿作品内容、情感的基础上,教师根据不同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进一步评价尤为重要。幼儿喜欢把对生活的感受用绘画的形式表达或宣泄出来,借物象表达心象,抒发自己率直的感情。这样的作品也许线条不够流畅,结合比例不合常规,色彩深浅不合实际,但仍不失为一幅有创意的好作品。因此,在评价幼儿作品时,要时刻注意保护幼儿的创意,尊重幼儿的情感处理,每一幅画没有好坏之分,只有不同幼儿表现水平之别。只要作品有独到的创造个性,能表达孩子的天性和对生活的感受,哪怕只是其中一点,教师都要及时捕捉并给予赞赏和鼓励,要让鼓励的语言“普洒”在每个孩子身上。
四、拓展幼儿创作空间
在幼儿园的各个角落,常常发现不少孩子取出水彩笔在桌上、椅上、墙上、地上,甚至手上、脸上,随心所欲地涂画着。如果教师充分利用活动室周围环境,善于寻找拓展幼儿绘画的空间,则不仅可以改变幼儿不良习惯,还可以培养幼儿绘画兴趣,提高绘画技能。班级的美术区角放上纸和笔,便于幼儿随画随取;六个平面的长方体食品箱贴上白纸,更是幼儿作画的好地方,一层一层地画,一层一层再贴,画好的五彩缤纷纸箱还可以用来做游戏,幼儿乐此不疲;平净明亮的玻璃固然卫生,但贴上幼儿撕纸作品,把它布置成窗花,更富有童趣;选择部分贴上瓷砖的洁白墙面作为幼儿绘画场所,幼儿会大胆装饰,欢喜无比,因为美丽的教室里不只是高高在上的教师作品,更有触手可及、举目可见的幼儿自创作品,幼儿又怎能不体会到美术活动带来的成功感和喜悦感!
总之,自由创作空间的扩大,可有效提高幼儿绘画积极性,促进孩子们手脑并用,随心所欲,大胆表现,较大限度地发掘幼儿内在创造力和表现力。也只有创作空间的不断拓展,孩子们手中的五彩笔才能画出更加富于创意的、五彩缤纷的神奇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