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词据记载最早是在陕西出土的一个古代的器物“何尊”上的铭文,其中已经出现了“中国”两字。铭文的大意是:周武王在攻克商朝首都这一带后,在祭天的时候说,我现在开始拥有中国了。
其它的文献在提到周武王的时候也载有这件事。所以证明“中国”这个词的出现至少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这明显比后来《诗经》中出现“中国”这个词早得多。如果细心体味周武王的话音,似乎“中国”一词还在更早就已经存在。
不管是商周交替时期还是春秋时期,那时的“中国”与今天的中国是不是一样的呢?其实这个词是逐步变化的。最早的“中国”与现在的中国差别很大。“国”开始的意思就是一个城、一个邦或者一个邑。住在里面的人叫“国人”,住在外边的人叫“效人”。
所以,历史上有很多国,当时说“万国来朝”,不一定有上万个,但至少有几千个,说明国至少不是现在这个数目。经过长期兼并和淘汰,到战国后期,才号称“七雄”。“中”原来的意思是一面旗帜。最早的“中”字的右边还有几横,表示旗上飘扬的流苏须。
但这个旗帜不是随便放的。商代人一般放在兵营或者什么地方中间、中心、中央的意思。这两个字合起来,“中国”就是万国中处于中间的国、中央的国、最重要的国。由此延伸出来,在地域上就是中原,就是一大片平原或者一大片地域中间的地方。这才是古代中国的本义。既然如此,最早的“中国”当然不可能一开始就覆盖我们今天整个国家,甚至到了清朝,有时“中
国”这个词也没有包括我们现在这个国家的全部。
从政治上讲,“中国“往往就等于中原王朝或者中央王朝。比如唐宋的时候它所管辖的范围一般就可以称为中国。但当时云南缅甸一带的南诏,中原王朝管不到,它当然不是中国,而现在中国的概念肯定包括云南了。
从民族上讲,“中国”的含义又往往等同于华夏诸族或者汉族,与它对应的是所谓的蛮、夷、戎、狄这些少数民族,而它们一般不被认为是中国。如南边的云南、贵州,北边的蒙古高原各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在古人心目中,这些地方因为不是华夏诸族和汉族居住,所以不被称为中国,而现在看来当然不对。
从文化上讲,“中国”往往只是华夏族或汉族的文化才被当作中国文化。甚至到现在为止,讲中国文化或者“国学”,往往还有这样的缺陷。前段时间逝世的季羡林,就一直为这样的缺陷不肯戴“国学大师”的帽子,他生前很想形成一门包括今天五十六个民族文化的“国学”。
从地理上讲,“中国”往往只等同于中原地区,但这个概念是逐步扩大的。因为当周边地区一旦跟中原地区联系起来,它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就强调是中国的一部分,不论是国君还是臣民都已成为是中国一分子而自豪。如历史上的楚国、巴蜀,最早连自己都称蛮夷,后来才称为中国,或在为中国的一部分。
所以,在不同的阶段,史书里讲的中国有不同的含义。但不管是从什么角度的“中国”,它都有强大的凝聚力。在中国历史上,统治者都希望做“中国”。少数民族一旦入主中原,都要自称“中国”。
“中国”往往代表着正统,统治者都要自称中国和代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