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应不应该做家务

2020-05-08 教育 171阅读
毋庸置疑,学生都是从他们周围的环境,即家庭和社会中,直接或现成的吸取经验,从而获得大部分的教育资源。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教育不可避免地要在学生的生活中开展,教育要以学生的经历为起点,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背景。生活的包罗万象,为当代的中学生营造了一个广袤的天地。因此,教育要深入关注学生的生活,尽量采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从学生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入手,对学生的家务劳动进行倡导和敦促,一定可以提高学生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所以,培养学生“做家务”的过程,其实是教育者是通过“激情——诱思——导行”的方法,反复引导学生从身边事做起,从小事做起,引导学生由近及远的从家庭、学校、社区、家乡做起,渐渐走出自己的生活圈子,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社会,从而激发学生的服务意识和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新人的目的。
因此,我们的学校应该经常组织一些关于“倡导学生做家务”的的社会实践型活动,让学生打开眼界,亲身体验,诱发起学生做家务的兴趣,再一步一步地前进;在家里,我们的家长也要配合学校完成这项育人的“作业”,悉心培养孩子勤劳吃苦、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品性。
具体建议如下:
1、自己的日常生活要让孩子自己料理。父母不应把孩子的事情都包下来,而应该指导和督促孩子用自己的劳动来解决,教育孩子每天洗袜子、洗手帕,替换下来的衣裤,除大件难洗的、质料高档的外,一般也应由孩子自己动手洗。这些必要的劳动,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对于整天进行紧张学习的孩子来说,又是一个很好的调节,可以使大脑得到很好的休息。同时,这种看似轻微的劳动,对孩子的意志也是一种锻炼。
2、自己的学习生活让孩子自己调理。父母要指导孩子对孩子本人生活过的角落进行及时清理。早晚要让孩子自己叠被、摊被;做完手工作业,要孩子把剪在桌上、地上的纸屑、木屑及时打扫干净;自己用的痰盂自己倒等等。这些简单的劳动,可以养成孩子爱整洁、生活守秩序的良好习惯。这种习惯的形成,对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
3、让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公共家务劳动。孩子除了料理自己的生活之外,父母还应让他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公共家务劳动,让孩子在为家庭其他成员服务中出一点力。如在洗衣机旁给家长作个帮手;在父母下班较晚的情况下淘米烧饭;在家里扫扫地、拖拖地板;对有兴趣的孩子还可以让他们学学烧菜煮饭或者简单地修理家电家具的技术等等。这种为家庭履行义务劳动的责任感的确立,对培养孩子尊重别人的劳动,关心父母的品质是大有益处的。而这种品质正是孩子独立生活所必备的生活本领。
总之,让孩子轻轻松松做些适当的家务劳动,是一件利己、利家、利国的事情,我们的中小学校要大力倡导,我们的家长也是责无旁贷,应该共同托举起灿烂的朝阳!
我国社会一进入独生子女时代,很多大中城市的中小学生很怕艰苦,他们缺乏责任感,依赖性很强,长大后难以有坚强的意志和平和的心态面对社会愈来愈强大的的生存竞争压力。由于我们中国家长的特有溺爱,这些“小皇帝”“小公主”们一直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逍遥生活,他们一旦离开父母,便绝大多数成了生活的低能儿:他们不会洗涤衣物和打扫整理房间,不会钉纽扣,也不会烧菜煮饭。他们自己身边的简单事情都不能自己做,有的甚至闹出了在学校吃饭,打开饭盒,拿起鸡蛋不知怎么剥的笑话,他们有的成了大学生以后,勤工俭学做家政却根本不会做家务活,还有的大学毕业几年还未“断乳”,他们依然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父母的接济。由此可见,家长不让孩子做家务,实际上是在扼制他们的生存,灭绝他们的生存权利。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