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繁华程度不同
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居住环境相当恶劣,大多数房屋的采光很差,木制的构造很容易引发连片的火灾。街道基本上没有硬化,晴天里尘土飞扬垃圾成堆,阴雨天则道路泥泞。在那里,各种恶性传染病甚至比战争还要可怕。这种种景况,同当时的宋京汴梁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宋代城市不仅取消了宵禁,允许居民彻夜行走、经商、娱乐,而且城市规划相当科学,同时继承和发展了自唐都长安以来的中国古代大城市建设经验。城市功能区划清晰合理,人口繁密,工商业空前发达。别
2、制度不同
当时在中世纪的欧洲,领主制占据统治地位,很多不堪封建领主压榨和剥削的农奴和佃农纷纷逃往城市,之所以会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当时封建主的城堡及其附属民居并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从本质上来讲那只是领主的私有领地和私有财产罢了。而城市则不同,大多数工商业城市都经过政治和经济斗争,从国王或领主手中获取了自治权。宋朝重文偃武,由此应运而生的程朱理学,却成了此后禁锢中国人头脑达千年之久的思想枷锁。
3、城市人口不同
据说北宋的汴京和南宋的临安城,都是人口逾百万的大都会,至于像泉州那样超20万的大城市则不少于6个,10万以上的城市则数以几十计。造成中西城市间这种巨大差别的原因很多,这里小兵只简单谈一下当时欧洲(西欧)城市形成的原因:在中世纪之前,欧洲并非没有出现过建筑宏伟、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大型城市,但那都是西罗马帝国被灭亡之前的事情了。
扩展资料:
贸易中心(经济中心)
西欧中世纪城市也是国内外贸易的中心。城市兴起以后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地方市场,居民在此交换地方产品。到15世纪,在地方传统商品和生产专业化的基础上开始形成国内统一市场。东西方的国际贸易在中世纪早期已经存在,主要是为封建主提供奢侈品。城市兴起之后,东西方贸易不断扩大。在欧洲逐渐形成两个地中海贸易区和北海、波罗的海贸易区,经营东欧和西欧、东方与西方的贸易。从事国内和国际贸易的商人组成商人公会。
13~14世纪兴起的汉萨同盟,是以吕贝克、不来梅、汉堡等德意志北部城市为中心的庞大的商人组织,长时期内垄断了波罗的海和北海的贸易。随着北欧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扩大,逐渐形成为政治上的特殊势力。15、16世纪新航路发现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东西方的国际贸易发展为遍及五大洲的世界贸易。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封建领主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城市兴起影响
城市的兴起,在中古的西欧有重要的影响。与乡村不同,“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和集中”,形成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使封建社会发展到“顶点。”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冲击着农村的自然经济。从13世纪起,西欧许多国家的劳役和实地租逐渐被货币地租取代,英国的货币地租甚至占了支配地位。货币地租出现以后,农民虽然还向土地所有主提供无偿的劳动,但他们提供的是产品的价格而不是产品或直接劳动,因此农民必须把一部分产品出卖,即当作商品来生产。
封建主为获得更多的货币,便把自营地几乎全部租出去,终于使庄园解体,领主制渐渐被地主制代替。与此同时,封建主和农民之间的关系逐渐变成单纯的货币关系,农奴制消失,有的甚至变成不仅拥有工具和动产甚至拥有土地所有权的自耕农。在商品货币关系的影响下,自由农民必然发生两极分化: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破产,使阶级矛盾趋于激化。14世纪,意大利、英国和法国发生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就是明证。
城市兴起的政治影响是巨大的。市民要求为工商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反对封建割据,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13、14世纪的英国和法国,先后形成议会君主制,实现王权的强化,后来又发展成中央集权的国家。城市的兴起和繁荣,也引起文化方面的巨大变动。反映市民利益的世俗文化逐渐发展,唯名论哲学和罗马法开始复兴,并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咸平三年(1000年)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后世虽认为宋朝“积贫积弱”,但宋朝民间的富庶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实远超过盛唐。宋朝出现了宋明理学,儒学得到复兴,科技发展迅速,政治开明,且没有严重的宦官专权和军阀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北宋因推广占城稻人口迅速增长,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3710万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万。
参考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