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了。
1862-1874年,法国传教士阿尔芒·戴维在中国居住期间,得知四川宝兴一带动物种类很多,有一些是人们尚未知晓的珍稀物种,便从上海到达宝兴,担任穆坪东河邓池沟教堂的第四代神父。
1869年的春天,戴维在途中路过一户姓李的人家,突然,挂在墙上的一张黑白相间的奇特动物皮深深地吸引了戴维。
主人告诉他:当地人叫这种动物是“白熊”、“花熊”或“竹熊”,它很温顺,一般不伤人。戴维异常激动,他估计这种动物“将是科学上一个有趣的新种”,这次发现将填补世界动物研究的一个空白。
为了得到这种奇特的动物,戴维雇佣了20个当地猎人展开搜捕。3月23日,猎人们送来了第一只小“白熊”,遗憾的是他们为了便于携带,把它弄死了。
1869年5月4日,戴维捕到一只“竹熊”,他给“竹熊”取名“黑白熊”,那只憨态可掬的“黑白熊”毛茸茸、黑白相间的外貌,以及又圆又大的脑袋和滑稽可笑的动作倍受戴维的喜爱。
经过一段时间的悉心喂养,戴维决定将这只可爱的“黑白熊”带回法国。这只可爱的“黑白熊”经不起长途山路的颠簸和气候的不断变化,还没运到成都就奄奄一息了,戴维只好非常惋惜地将这只“黑白熊”的皮做成标本,送到法国巴黎的国家博物馆展出。
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模式标本竟然就这样产生了。
法国巴黎国家博物馆将这张兽皮展出,经博物馆主任米勒·爱德华兹充分研究后认为:它既不是熊,也不是猫,而是与中国西藏发现的小猫熊相似的另一种较大的猫熊,便正式给它定名为“大猫熊”。
扩展资料: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学艺术宝库中,关于大熊猫出处的记载和文学作品屡见不鲜。
《尚书》、《山海经》、《说文》、诗经《大雅·韩奕》等中都有对大熊猫的描述和记载。
大熊猫受到了史家文人的特别青睐,在中国各时期文学著作中也逐步完成了形象的升华,成为了尊贵与和平的代表。
据日本《皇家年鉴》记载,早在685年10月22日,唐朝女皇武则天就将两只活体“白熊”和七十张毛皮送给当时日本执政的天武天皇。这是有记载的大熊猫第一次以“国礼”的身份被赠送到国外。
据历史记载,在古代战争中,交战双方若有一方打出“驺虞”旗,即表示休战。无论在官方还是民间,大熊猫已经逐步向着向往和平、主张不杀生的“义兽”靠拢。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携夫人访华,在访问期间的一次宴会上,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表示愿意赠送美国2只大熊猫。同年4月,大熊猫“兴兴”和“玲玲”运抵美国首都华盛顿。
迄今为止,中国政府已先后向各友好国家输出了多只大熊猫,所到之处无不掀起一股“熊猫热”,成为了各国人民都喜爱的中国“名片”,为中国的和平外交和全世界人民之间的友好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也完成了其“和平使者”属性的进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熊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