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已经引起全球的关注,并且毫无疑问的将成为我国新一轮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主流趋向。所以,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重要一环的语文学科也理当顺应国内外教育发展潮流,深入研究与探讨语文核心素养。
从逻辑上来讲,“语文核心素养”既可是语文素养的下位概念,也可是核心素养的下位概念。相对前者来说是突出“核心”二字,即指语文素养的核心;相对后者来说是强调“语文”这门学科,即指核心素养在语文这门学科中的体现。那么,语文核心素养究竟有哪些要素?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新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拟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确定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也即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所指内容。这四个要素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既有所侧重,又相互融通。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主要是“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能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修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的作用。”其中所提到的“语文素养”主要就是指“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而语文核心素养即指最能彰显学生语文素养的那几项核心要素。
众所周知,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种性质通识决定了语文课程与教学离不开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关注,可以说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准确地理解与灵活地运用是语文课程存在的核心价值与本质诉求。然而学生若想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要在广泛的语言实践中主动地去丰富与扩展自我言语经验,通过对语知语识的不断积累、梳理与内化,努力构建出自己的语言体系,而后才有可能在真实且具体的言语情境(未来工作、现实生活等)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汉)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不难看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语文素养的整体结构或体系框架的基础与内核。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的,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离开了语言学习,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与培育将无从谈起。
所以,我们认为在语文核心素养四要素中,语言是基础,也是核心。其它三要素的发展与培育都离不开汉语言的根植和影响。思维是学生发展语文素养的运行保障机制,一切能动的创造都离不开思维的跳动,在整个素养体系得以发展的过程中,思维本身也在发展与提升,从而更好地支撑起其他核心素养的发展。而审美与其他三要素的关系好似手段与目的间的关系,语言、思维与文化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审美鉴赏与创造,后者就像一根无形的缆线始终在把量与引领着前面三者的发展与走势。正如当下,只有贴近与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事和物才能得以留取、传承和发展。文化和语言是汉语文课程的一体两面,在语文核心素养体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离开文化去谈论汉语言与中国文字,好似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华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早已深深地内涵于祖国的语言文字之中,也正因此,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既是学生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补充与完善,也是语文课程本身存在的独担之任。
依据上面的论述来看,如果语文核心素养再有核心的话,汉语言建构与运用无疑是核心中的核心,重要中的首要。下面我们再从学生语文课程学习的角度(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来进一步阐释汉语言建构与运用为什么应是语文核心素养中最为核心的要素。
学什么,即从学习内容角度来说。语文课程有5个学习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但真实的情况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绝大多数的课时基本都花在阅读教学上,也就是一篇篇课文的教学。课文是当下师生学习语文最重要的资源凭借。可以说,任何形式的语文课堂教学都少不了语言文字材料的依托。所以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就不得不依赖对语言知识的理解。“语言是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一种社会上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而“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所进行的交际活动的过程”。不难看出,语言离不开言语,语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离不开言语教学活动。任何个体只有借助一定的语言材料和相应的语言规则才能准确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借此接受别人言语活动的影响。换言之,语文教学中常说的听说读写活动,实质上就是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以此来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过程和结果。“语言”是约定俗成、有规则的,而“言语”则是动态的、社会性的。由于“言语”发出者或“语言”使用者的主体差异性和创造生成性,也就决定了相同的言语者在不同的语境亦或是不同的言语者在相同的语境下,往往会因为自身或周边的不确定因素说出风格迥异的话语,从而达到不同的影响与效果。因此,为了实现让每个学生从学校毕业后就能够正确恰当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社会交际、工作、生活以及继续学习的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之目标,我们不得不进行汉语言文字及其运用的教与学。
怎么学,即从学习形式与方法角度来说。“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实践即活动,语文教学视阈中的学习活动有别于社会活动、生活活动等。从广义上来说,“语文活动”泛指人的“听说读写思”等活动,但有学者指出:“学生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的听说读写的活动,并不意味着自然地就能学会听说读写。”换言之,每个人每天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但这些“语文活动”并不一定会促使其在“听说读写思”等方面产生变化。所以只有作为“学习目标和内容”的“听说读写思”才是“语文学习活动”。例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有“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和“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文化交流和社区文化建设活动”的论述,然而这里的“校园活动”“社会活动”“文化交流”和“文化建设活动”并不就是“语文学习活动”,只能说是“语文活动”。即使是“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中的“办刊”也不是“语文学习活动”,而只能说是与语文学习有关的语文活动。此外,“语文学习活动”也不同于“语文学习方法”以及“语文教学方法”,“语文学习活动”以听说读写为目标和内容,始终将言语经验获得、语文能力提升植入其中,而“语文学习方法”以及“语文教学方法”外在于言语经验,只是学习或教授“语文”的方式或手段,只能对语文学习产生间接影响。有的学者将语文学习方法的“圈点批注”等看成是“语文学习活动”,就是由于没有注意其间的区别。概言之,语文学习途径在于语文学习活动,语文学习的核心目标在于语言经验及运用,说的更准确些,是汉语言运用。
为什么学,即从语文课程价值与功能定位来看。“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质,在于它以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为核心指向与根本宗旨,语文课程的目标与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学语文为的是用,就是所谓学以致用。”“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能够达到‘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有将所学寓于所用,才是真正的学习。并且通过“观察世界各国的母语教育,不难发现,高度重视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语言表达技能和积极语用能力,已成为共同的价值追求”。可以说,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与价值追求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通过12年的语文教与学,形成一个以言语为主轴、以学得语言知识和习得言语表达能力为两翼的目标体系。其中的关键是“理解与运用”,“理解”是前提,但不是终点,基础教育中的所有课程都有一个实施前提,即正确理解所学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并且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还不一样,前者只是内化在学习者心中的合法规约或规则体系,后者的完美习得与灵活施展才是语文教育的本质追求,并且是对前者的一种深化与超越。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建构与教学实施势在必行,对语文核心素养的提早关注与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把握语文教改的时代脉搏。而对语文核心素养之核心“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思考与探讨,则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地认识语文学科的核心诉求,进而正确地判断语文教学的独担之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