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曾八次尝试走资本主义道路:
太平天国运动
清朝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期间,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组成的领导集团从广西金田村率先发起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是19世纪中叶中国最大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
史学界认为带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此时社会各阶级已发生了新的变化,农民已不是中世纪的封建农民,他们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派的特点,农民以外还有新兴的市民等级,这一社会力量投入革命斗争中,成为其核心和骨干。”,就不能不使得太平天国革命具有了迥异于以往单纯农民战争的许多特点,其中如政治纲领中提出的平等观念,否定专制神权和专制政权的思想,便带有较为明显的资产阶级性质。
洋务运动
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前期口号为“自强”,后期口号为“求富”。
洋务运动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资金、原料、交通等方面的问题,促使中国近代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在社会经济中明显增长,对中国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由于他们都是封建传统思想的卫道者,根本无意于学习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只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极力反对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进行任何形式的变革,因此主观上没有导致中国走向资本主义道路。
戊戌变法
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这是中国第一次明确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目标:主张采取不流血的和平手段,自上而下地改革,兴民权、设议院,走君主立宪道路,改革内政,抵御外侮,将古老中国变成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但是 youyu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即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守旧派的势力强大,迅速就失败了。
清末新政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清政府进行改革,廷力图在军事、官制、法律、商业、教育和社会方面进行一系列系统性改革,改革也波及了内地和东北、蒙古、西北和西藏各地,由于改革政策的“支离、拖沓”和一些官员的“敷衍”,没有取得太大进展,但“新政”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也为辛亥革命的兴起提供了准备条件。
肯定其是一个确确实实推行的改革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广泛而深刻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运动,其与戊戌变法相比较,是一场排除民族资产阶级领导和参加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运动。
辛亥革命
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不过,由于共和民主并没有在辛亥革命后得到广泛的、真正的实施,辛亥革命实际上是“既成功,又失败了”。
新文化运动(前期)
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旧称“德先生”与“赛先生”)。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由于新文化运动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因此还是属于一次资本主义道路的失败尝试。
抗战后国共和谈
1945年抗战胜利后本来就准备和平建国了,共产党也很有诚意的派出了以毛泽东为首的高规格代表团赴重庆谈判,可见共产党对于和平建国是很有诚意的,毕竟打了这么多年了,中国人流的血够多了,能不流血当然还是不流的好。如果蒋介石接受共产党的条件(其实要价也不算高)那就皆大欢喜,解放战争不用打几年,国民党也不会被赶到小岛去。那 么中国最有可能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为主导的共和国。
建国前夕
1949年3月在河北省阜平县西柏坡举行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这次中央全会规定的路线是:先实行由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再实行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但是由于解放战争的进展顺利,刘少奇在北京和资本家代表的谈判中,消除了他们的顾虑,因此并没有在建国初期采用资本主义制度和过度,直接奠定了国有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