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读后感!

2020-06-09 综合 174阅读

可以先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关内容。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再亮明基本观点,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读”的内容不放松。其范文如下:

读完这本书后,哲学这个神圣而又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渐渐清晰了起来。哲学使人深刻。它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是揭示事物发展变化最一般的规律。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规律,它告诉我们如何看待问题,如何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如何使具体经验上升为一般,如何在理论指导下实践,如何用理论总结实践经验。我觉得,它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武器,是构建我们精神家园的精神纽带。

首先,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一个相对客观的认识。我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其他哲学的最大区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哲学,而其他哲学相对而言是理论哲学。为了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要点,我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

一方面是它怎样规范自己的哲学,另一方面是它否定什么。马克思在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把自己的哲学叫做实践的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强调实践。马克思批评唯心主义,比如黑格尔;批评旧唯物主义,比如费尔巴哈,认为他们不懂得生活实践。

马克思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我觉得,马克思的贡献之一就是他提出了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的区分。

其次,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应用有了一定的看法。我觉得,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将近80几年,唯物史观是其影响最大的一点。从毛泽东的群众路线,到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际上都是唯物史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提法。

毛泽东不仅在唯物论上首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河,对于辩证法他也情有独钟。对于唯物论他强调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于辩证法他在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同时,特别强调矛盾的特殊性和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凸显中国与西方和俄国国情的不同,最后也归结到从中国实际出发,按客观按规律办事。

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指导思想,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有了这个前提,中国革命所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斗争的道路、依靠的农民主力军、实行的统一战线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战略策略也就不难制定出来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的飞跃主要体现在邓小平理论的创生过程。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是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迈出的第三大步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

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面对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以中国化的姿态所做出的科学回答和自觉回应,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另外,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学习,我确实收获了很多: 我学会了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本质规律都是隐藏在表象里面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能见到的,不过都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现象,究竟真伪如何,还需要我们拥有一双慧眼去甄别。

我学会了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因为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尤其在我们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摄取能量,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人都是属于社会的,只有把自己的前途与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才能分享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果实。

我明白了在分析问题时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面临多重选择时,就应该分析哪是主要方面,哪些是次要因素,要善于击中要害,有的放矢,绝不能因小失大,“赔了夫人又折兵”。

我懂得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生活在实实在在的社会,每个人每天都会遇到不同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肯定会给我们带来不快,但我们也不要千方百计掩饰或一次次的仅仅通过自己的让步来避免矛盾的激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产生的源泉是实践,发展的根据是实践,检验的标准还是实践。正因为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中,才得以根深叶茂,大树参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它的巨大威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具体结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马克思主义是个发展着的理论,是开放着的体系。它总是把掌握客观情况的变化,总结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吸取当代科学文化的最新成果,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在发展中坚持,在坚持中发展。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内涵。一句话,全面发展自己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我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新人,全面发展小康社会责无旁贷。为此,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全面的发展自己。一旦选择,便风雨无阻风雨兼程的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首先,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现代实践理论相结合,要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把群众和单位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团结和凝聚全体员工,引进人才和科学技术,走科学办厂的道路。制定一系列可行的符合实际的具有人性化的科学的规章制度,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全面发展自己,让自己与时俱进。

第二,要坚持要认真刻苦学习科学知识,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践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走科学办厂的道路。

第三,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四有新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

第四,加强体育锻炼,让自己有个健壮的体魄。因为健壮的身体和敏捷的思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先要重视感

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2、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

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

4、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