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家长说幼儿细菌感染,教师如何应答

2020-04-18 母婴育儿 111阅读
在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一般由幼儿发起的互动情境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以展示为主题的互动、以求助为主题的互动、以告状为主题的互动、以表达愿望为主题
的互动、以提问为主题的互动。在这些互动情境中,教师要观察幼儿的表现,分析幼儿行为表现背后的核心需求,判断情境的核心教育价值,进而给予适宜的应答策
略。(表1)
【案例】
“一半”的力量
在“我的自画像”美术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观察镜子中的自己,认识自己的五官并发现自己的特征,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作绘画。
乐乐选择了平时喜欢的绘画方式,但很快就听到他求助的声音:“老师我不会画,你帮我画吧。”老师摸着乐乐的头鼓励他:“老师知道你画画很棒,你先试一试好
吗?”乐乐显得要哭的样子,看着老师重复说着:“你帮我吧。”老师思考了下,说:“我在旁边和你一起画,好吗?”乐乐终于高兴起来了,并且慢慢地沉醉在自
己画画的情境中,这时,老师悄悄地退到乐乐的身后。
自画像画好了,乐乐认真地开始涂颜色,涂了一会乐乐又发出了求救的声音:“老师你来帮帮我。”他皱了皱眉头对老师说:“要涂颜色的地方太多了,我涂不
完。”原来乐乐画的自画像有些大,出现畏难情绪了。老师在乐乐身边蹲下,认真地看着他的自画像,然后用油画棒在图画中间划了一条线,说:“那你画一半,我
画一半,怎么样?你想画哪边呢?”乐乐选择了看起来较小的区域高兴地涂了起来,老师则远远地观察着他。乐乐把自己选择的那半涂完了。高兴地叫到:“老师,
我涂完了。”老师走过来看了看乐乐的画说:“瞧,你涂得多棒啊,如果你当老师再画一条线,你选那一半呢?”乐乐因为得到了表扬,很痛快地做出了选择,在这
种方法的帮助下,整幅画就快涂好了。
老师对乐乐说:“我答应要和你一起涂,那我把最后的区域涂上,好吗?”乐乐高兴地答应了,并开心地说:“谢谢老师。”
等到离园的时候,乐乐迫不及待地举起自己的画像给妈妈看,乐乐妈妈说:“画得真像你,是你自己完成的吗?”乐乐说:“老师帮我了,但是就帮我画了这么一丁
点,剩下的都是我自己画的。”老师夸赞说:“是啊,我就帮他画了一小块儿,乐乐画得又多又好。”乐乐听了老师的话后更高兴了,提高了声音对妈妈说:“我回
家也要给妈妈画一个。”老师鼓励说:“我相信你不用我们帮忙也一定可以画得很好,对吗?”乐乐点点头高兴地和妈妈回家了。
【教师心语】
乐乐平时喜欢画画,而且具备独立画画的能力,但乐乐比较缺乏自信,依赖心理比较强,即使自己能做或会做的事,也喜欢大人陪他一起做。作为教师,在了解乐乐
心理的基础上,首先给予乐乐语言鼓励,同时根据乐乐的需要陪伴在乐乐身边和他做相同的事,给他一定的安慰和支持,当看到乐乐已经进入到自己的活动中后,便
适时地退出去。
当乐乐感觉到要涂完所有的颜色需要很久时,他依赖大人的心理便又涌现出来了。为了让乐乐能战胜自己的恐惧心理,教师用“线”分隔涂色区域,让他觉得涂色区
域并不大,并请乐乐当老师画线,虽然同样是用画线分一半的策略,但是这是把机会给孩子,加强了孩子的意图,更增强了孩子的兴趣和自信心。
乐乐三次都完成了自己的“约定”,老师也一定要履行自己的诺言,给孩子树立一个“说话算话”的榜样。
乐乐高兴地向妈妈展示自己的作品,说明活动让他很有成就感,教师适时地在妈妈面前肯定乐乐的表现,也是在强化乐乐的成功,帮助乐乐树立自信心,通过这样的做法,孩子既有成功的体验,又能慢慢地变得更加自信。
【评析】
在这个幼儿发起的求助互动中,教师根据对孩子性格特点和发展水平的分析,先后用了鼓励、陪伴、参与、放权、强化等策略,接纳孩子的表现,了解孩子的意图,支持并延伸孩子的意图,让孩子在不断的尝试中最终获得成功感。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