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如何面对特殊儿童家长的“抚育不当”求解

2023-05-24 综合 34阅读
一、对孩子的未来不抱希望 孩子在3岁儿童健康体检时,被建议前往医院就诊。其后,被诊断为自闭症。虽然家长努力想接受这一现实,但结果却变得一蹶不振、对未来充满了不安。 (一)幼儿园的应对策略:考虑目前最需要做的事情 家长往往会担心孩子很久以后的事情,比如“能不能顺利结婚”、“我们做父母的要是不在了这孩子该怎么办”等。虽然具有前瞻性不是坏事,但是如果想得太远,就显得有点杞人忧天了。因此,幼儿教师首斗冲谨先要做的是和家长一起一点一滴、循序渐进地去思考和整理当前必须采取的措施。 一般来说,出现这种情况的家长多半是第一次面对这种情况,还会因为事情进展不顺利而开始自责。对于这类家长,要注意的是如果教师提出的应对策略过于理想化,他们可能会认为做法不现实而更加消沉。因此,教师判春应该首先认可家长正在采取的措施,并对他们的不安表示同感。在提出建议时,不宜一次提出多条,尽量逐条提出给他们比较好。 另外,在与家长建立了一定程度的信任关系之后,可以告诉高功能自闭症或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的家长,“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可以全身心投入,而且孩子身上还有别人无法比拟的超群才能,可以试试发展孩子的这些才能”。这样,家长也会变得轻松一些,毕竟家长也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具有某些特殊才能的,避免家长因单纯关注孩子的负面因素而导致悲观失望。使孩子的特殊才能受到的周围人的认可,进而增强自信,提升孩子才能,才是更理想的做法。 但是我们也绝对不能松懈。要明确认识到在一些环节上可能会面临失败,也要认识到孩子在其他方面非常优秀,采取一些合理的措施可以使与孩子的交往变得更轻松。重要的是,让我们自身逐渐变得积极、乐观。 (二)心理咨询师的观点:给孩子的家长介绍一些家长协会组织 目前,社会对轻度发育障碍的认知度仍然比较低。母亲因为孩子的发育障碍而充满烦恼,但空基是父亲或其他亲戚却可能怀疑这个真的是发育障碍吗?毕竟这些障碍表面上很难看出来,当孩子怎么也做不到那些“只要努力就能做到”的事情时,的确很难得到周围人的理解。因此,母亲往往会被孤立,找不到可以倾诉的对象,最终只能独自面对这些问题。 另外,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在上学前就可能会背诵大量地名或者昆虫名,就算没教他文字、数字,他也能自己学会。当家人正为“也许是个天才”而高兴时却突然被告知“这是自闭症的一种”,家人的失落感是难以想象的。 这时,有着同样烦恼的家长们很容易在彼此的交流中产生共鸣,这对家长来说可能也是一种救赎。为了防止家长被孤立,介绍一些家长协会之类的团体组织也是支援的一种方式。第一次参加时满眼含泪讲述自己经历的家长,随着参加次数的增加,慢慢也会重新展开笑容。有家长就曾表示过:“(通过活动可以)与各种不同的人相识相知,如果孩子没有发育障碍,我可能也无法学到这些宝贵的知识。我真应该感谢孩子。”那些经历了以往的痛苦,如今正积极投身于这样的互助活动的家长也会成为其他家长的榜样。 但是要注意的是,向家长推荐类似团体组织的时机必须是孩子的发育障碍被确诊后,家长表现出了希望寻找同伴,或者想进一步了解相关知识的意愿时才行。千万不能勉强家长,或只是单纯向家长提供一些信息。二、无法得到家人的理解 母亲已经接受了孩子存在发育障碍的现实,并决定勇敢面对,但父亲却否认障碍的存在,而祖父母就会责怪这是母亲管教不严导致的。无法得到家人的理解,母亲一个人独自苦恼。 (一)幼儿园的应对策略:努力了解父亲的想法 无法得到家人的理解时,母亲该多么孤独痛苦啊,因此教师应该尽量成为母亲的心灵支撑,认真倾听母亲的心声。 无法得到家人理解的弊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母亲被孤立,经常感到强烈的不安 ●夫妻关系紧张 ●无法给予孩子适当的帮助,情绪方面出现不稳定 ●无法对孩子的行为采取合理且一贯的应对措施(母亲对孩子的吵闹采取不理会态度,但祖父母却会过去哄孩子等) 幼儿园方面,应该创造一个与孩子的父母一起面谈的机会,努力想办法了解父亲的想法。面谈时,不要围绕孩子的障碍本身推进话题,而应该以“怎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并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帮助,希望今后能与家长一起来想办法”为基调,创造今后继续保持面谈的可能性。在面谈时,一定要非常细心,千万不能让家长产生“把我家孩子当成障碍儿童处理了”这样的感觉。一般在这种场合,教师会感到非常紧张。因此,如果是新人老师的话,最好让主任或者园长也一同参加。另外,面谈中有多位老师共同参加的话,一定要在事前就面谈的内容和方向性问题进行确认,保证多人之间达成共识。 还有,如果家长正在利用医疗机构,也可以创造机会,让医生与治疗师一起配合,与孩子父亲进行一次面谈,这样会得到更好的效果。只要父亲这一方对孩子的理解逐渐加深,慢慢地祖父母的态度就会发生变化。(二)心理咨询师的观点:安排与家人进行讨论的机会 在考虑支援家长的方法时,最大的课题就是“如何得到周围人的理解”。比起障碍儿童本身的症状(无法平静、存在偏执等),更大的问题是“孩子本人就算想停也停不下来”,这一观点很难被周围人理解,这往往会使孩子遭到周围人的责骂或歧视,使本人自尊心不断降低,进而产生次生性情绪障碍(请参阅第74页)。 就这一点来看,“家人的理解”是关键所在。能否得到来自家人的帮助,将对孩子及家长的状态产生重大影响。处理不当可能导致母亲独自—人面对问题,或者因为意见不合发展成为离婚等等。要避免这些情况出现,家人之间就必须就“如何减轻孩子生活上的困难”这一唯一目标达成共识。只要家人在针对孩子的应对措施上保持一致,就可以令孩子的状况得到改善。 但是,如果仅在家庭内部进行讨论,有时候可能彼此之间无法冷静对话。如果家人长期处于彼此责难、互相伤害、毫无进展的状态,反而会令孩子的心情更不稳定。因此在双亲面谈时,在现场加入个第三方是很有帮助的。第三方可以由教师担任,也可以寻求保健院或医院的巡回支援者的帮助。 另外,有些轻度发育障碍儿童的家人本身也存在同样的障碍倾向,这时候问题就变得更为复杂了。面对这种情况时,教师千万不要轻易做出判断。如果觉得家长与孩子的问题出现重叠,尽量还是在听取专业机构的意见之后,采取谨慎的态度小心应对比较好。三、把所有的感情都倾注在弟弟妹妹身上 父母对存在发育障碍的孩子的未来失去希望,把期待全放在他的弟弟妹妹身上。父母明显表现出只关注弟弟妹妹的倾向,弟弟妹妹对有发育障碍的哥哥姐姐也表现出轻视的态度。 (一)幼儿园的应对策略:与家长一起分享孩子成长的喜悦 当家长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弟弟妹妹身上时,其实家长心里肯定也是有愧疚感的。因此,教师千万不能跟家长说“请您也多关注一下这个孩子”之类的话,避免将家长逼迫到更窘迫的境地。如果家长的心境没有了空间,自然就无法与孩子真诚面对。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尽量在日常活动中对家长在育儿时的辛苦表示同感,在倾听家长抱怨的同时,想办法尽量让家长的心情轻松起来。 在此基础上,再想办法让家长更多地关注孩子。其实,不管存在何种障碍,孩子总是会不断成长的。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我们也会明显感受到“孩子现在会做这个也会做那个了”。特别是轻度发育障碍儿童在交流方面表现出的成长,对家长来说是最值得欣慰的。所以,孩子在幼儿园生活中开始与其他小朋友说话了、交往了,这样的成长变化必须随时传达给家长,与家长一起分享孩子成长的喜悦。 弟弟妹妹对哥哥姐姐的轻视,大多数情况是受到了家长对待孩子不同态度的影响。只要家长能发现障碍儿童的优点,对孩子们一视同仁,改变自身的态度,弟弟妹妹对哥哥姐姐的看法也会很自然地发生变化。但是,如果对存在障碍一方的孩子过于宠溺容忍,则另一个孩子的精神状态可能会比较令人担忧。弟弟妹妹可能会因为自己有个发育障碍的哥哥姐姐而受到其他孩子的欺负,也可能因此不愿意叫朋友来家里玩。这种情况下,家长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孩子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教师应当找个合适的机会告诉家长,也要努力去理解有个障碍哥哥姐姐的弟弟妹妹的心情,让家长明白公平对待两个孩子的重要性。 (二)心理咨询师的观点:面向兄弟的支援系统是一个重要课题 美国有不少适合家长与孩子们一起阅读的专业书籍和绘本,还有这方面的专业心理咨询服务。但是目前国内在这一方面仍然比较落后。今后,针对兄弟的专业支援系统将成为这一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当兄弟姐妹中的某一方存在发育障碍时,可能会引发以下问题。 1.如上述案例中那样,家长将全部感情倾注在没有障碍的那个孩子身上,使有障碍的孩子处于被忽视状态。 2.家长完全将精力放在存在障碍的那个孩子身上,使另一个孩子感觉被家长抛弃,从而产生失落感,甚至采取反抗态度。 3.因为自己有个发育障碍的兄弟而被其他孩子欺负,导致孩子胆小而郁郁寡欢。 对于1的情况,建议家长接受一些心理咨询。对于2、3的情况,可以根据两兄弟的年龄,选择一些介绍障碍相关内容的、符合孩子阅读习惯的书籍,家长与孩子一起阅读,让孩子对自己兄弟的障碍问题有所了解。 有些家长因为目前还比较年轻,往往会将所有精力投入到应付眼前的困难上去,很少去认真考虑将来的各种情况。但假如某天父母离世了,照顾障碍一方的责任就完全落到了他的兄弟身上。考虑到这一点,让兄弟之间从小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