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本段
学科简介
人类学(anthropology )是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此词由anthropos和logos组成,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有关人类的知识学问。最早见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及行为的人的描述中。1501年,德国学者亨德用这个词作为其研究人体解剖结构和生理著作的书名。因此,在19世纪以前,人类学这个词的用法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体质人类学,尤其是指对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进入19世纪后,欧洲许多学者开始对考古学化石遗骨的发现感兴趣,这些遗骨常伴有人工制品,而这些制品在现在的原始民族中仍在使用,所以学者们开始注意现在原始种族的体质类型和原始社会的文化的报道。这些情况最初是由探险家、传教士、海员等带到欧洲的,尔后人类学家也亲自到异文化中去搜集这方面的材料。因此,人类学中止了仅仅关注人类解剖学和生理学的传统,而进一步从体质、文化、考古和语言诸方面对人类进行广泛综合的研究。当然,由于各国学术传统的差异,对人类学的名称及各分支学科有不同的理解,在欧洲大陆,人类学一词仅作狭义的解释,即专指对人类体质方面的研究,对人类文化方面的研究则称为民族学。总之,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人类学发展成为主要发掘人类社会“原生形态”的一门学科。
人类学是以人作为直接研究对象,并以其为基础和综合理解为目的的学科。如果把人作为动物的人和文化人来区分的话,那就不可能全面地去理解人。人类学是以综合研究人体和文化(生活状态),阐明人体和文化的关联为目的的。综上所述人类学大致可区分为:主要研究形态、遗传、生理等人体的人体人类学,亦称自然人类学;以风俗、文化史、语言等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文化人类学,以及专门研究史前时期的人体和文化的史前人类学。
人类学的各分支学科中,体质人类学是从生物的角度对人类进行研究的学科,它包括人类的起源、发展、种族差异、人体与生态的关系及现存灵长类的身体和行为等内容。其中髭已发展成较专门的领域,如人类进化的研究、人种学的研究、灵长目学的研究等,同时形成一些技术性手段,如人体测量技术、野外灵长动物的观测技术等。随着遗传学的发展,体质人类学也从中汲取了许多理论和分析方法。
文化人类学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类种种行为的学科,它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发展变迁的过程、世界上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差异,试图探索人类文化的性质及演变规律。广义的文化人类学包括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狭义的文化人类学即指民族学。民族学是在民族志基础上进行文化比较研究的学科。文化人类学家所做的最具成就的工作是对人类的婚姻家庭、亲属关系、宗教巫术、原始艺术等方面的研究。在英国学术界倾向于将这部分内容称为社会人类学,有时又统称为社会文化人类学。
从语源学上讲,人类学是研究人的科学。这门学科试图依据人类的生物特征和文化特征,综合地研究人,并且特别强调人类的差异性以及种族和文化的概念。
编辑本段
人类学的起源
生态人类学
人类学起源于地理大发现时代欧美学者对现代西方技术文明之外的社会的研究,这种社会被称为「野蛮的」、「原始的」、「部落的」、「传说的」、「有文字前的」社会。但是,目前人类学的研究领域已经扩展到现代社会内部,试图概括人类行为的普遍性问题,并对社会和文化现象进行整体性的描述。
人类学的两个主要领域是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它们都与其他学科有著密切联系,诸如哲学、考古学、语言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和历史学。学科间的互相交流,产生很多有价值的成果。例如经济学家依据人类学的比较图式,提出了「经济人」的概念,形成经济人类学。
实际上在早期社会,人类便开始思考自己的文化与习惯是如何发生的问题,并且产生了科学思想的萌芽。古代希腊、中国和阿拉伯许多哲学家和历史学家,欧洲16世纪以来的许多哲学家,都是现代人类学的先驱。但是科学的人类学在19世纪进化论出现以后才开始形成。文化人类学注重把不同社会和文化加以分类,从而确立人类进化的阶段和过程,总之是历史的线性解释。马克思主义指出社会形态为生产方式所决定,一切政治的、法律的、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都建立在生产方式的基础之上。与此同时西方传教士、商人和探险家大量收集不同民族的风俗、宗教、巫术和其他资料,为人类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编辑本段
人类学理论流派
艾德华·泰勒
20世纪以来,文化人类学和体质人类学开始分离,同时许多人类学家开始转向所谓「文化多元论」观点,并出现许多流派。
进化学派 与人类学同时诞生。 开创了对文化的科学研究,摩尔根,泰勒,巴斯蒂安等提出了文化,社会进化的时间序列,着重文化的纵向发展,也成为进化学派的创始人。18世纪孟德斯鸠等的启蒙思想,19世纪自然科学的进步,以<<物种起源>>为标志的生物进化学说,18及19世纪的社会进化观等,都是19世纪人类学进化学派的文化,社会进化思想产生的基础。
理论进化学派以进化的思想研究人类社会及其文化,认为人类同源,本质一致,有共同心理,因此产生同样的文化,社会发展有共同的途径,由低级向高级进化。
泰勒被称为人类学之父,他在<<原始文化>>中提出文化是进化的。摩尔根在<<人类家族的血亲和姻亲制度>>中在研究婚姻家庭进化的基础上,建构家庭的发展历史,初步提出了社会进化的问题。在<<古代社会>>进一步全面地发展了社会进化思想,论证了人类从蒙昧时代经过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的发展过程。
包亚士(Franz Boas)和文化历史学派 包亚士首先摒弃了那种选择事实,附会于抽象的进化理论的研究方法,注重实地研究并倾向于所谓功能观点,坚持对任何一种文化进行整体性的考察。他是文化历史学派的主要人物,这个学派在美国文化人类学领域占统治地位。
法国社会学派 莫斯(Marcel Mauss)和「社会学」学派 一般来说,莫斯和包亚士一样,主张系统地研究社会现象,但方式略有不同。他指出社会是「自我调节」并趋于均衡的系统,系统各要素的作用是保持系统的整合与适应。他启发了后来的功能主义思想,影响了整整一代欧洲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
广涵播化论者
这派理论也反对经典进化论,认为少数文明中心创造了存在至今的全部文化,而且播化或文化特征的传播是人类发展的基本动力。他们把文明中心称为「文化圈」,所以也叫文化圈学派。
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
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是功能派的代表人物。这派认为,解释人类学事实的唯一途径是说明它在一定文化中正在发挥的功能,因此人类学研究的目标是把握文化整体与各个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历史的比较方法意义不大。相反,拉德克利夫-布朗(A.R. Radcliffe-Brown)是结构主义的倡导者。这派认为人类学研究的目的在於揭示超乎经验事实的系统的本质。
文化心理学
这派的基本思想是文化决定每个个人的心理构成,反对普遍精神或人类本质的概念。例如潘乃德(Ruth Benedict)在美国西南部研究中发现,印第安人的思维方式或推理方式与其邻近人种完全不同,因此文化决定心理趋向。现在,文化与个性的研究更加广泛,例如对价值体系和民族性格的研究。
文化唯物主义
文化唯物论(Cutural materialism) 美国人类学家 哈里斯(Marvin Harris,1927,)在1979年出版的《文化唯物论》,书中提出文化唯物沦的思想。其理论强调生殖的或人口的压力及生态压力对社会文化系统的决定作用。哈里斯认为,人性的生物心理的基本需要(如食物、性、情感等)导致了四种普遍的人类组织层次。文化唯物论》一书也称为是“哈里斯所写的最重要的一部著作”。
文化人类学还是一门年轻的科学,还没有构成完全一致的理论体系。但是如果人类学家能够避免种族中心主义,并创造出普遍客观化的概念,关於文化的「科学」是可以建立起来的。
编辑本段
历史
人类学
早期,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仅限于人体测量与解剖上。但在艾德华·泰勒爵士之后,人类学开始注重由器物着手的泛文化比较,换句话说,即是种关在室内进行的博物学研究。之后,在美国,地质学家出身的“文化人类学之父”法兰兹·鲍亚士提倡“四大分支”的人类学,并对这种“安乐椅上的人类学家”大加挞伐,使得人类学的研究对象逐渐转向活的部落(特别是美洲印地安人)文化,其中包含他们的语言、共同行为与历史。
最重要的转变在于波兰裔英国社会人类学家布罗尼斯拉夫·马凌诺斯基的贡献。大约1930年代前后,他首创以透过参与观察法写成的民族志作为人类学研究的依据和基础。在他革命性的创建下,人类学家(特别是文化人类学家)开始以亲身赴当地与土著生活,乃至参与当地活动的方式进行各文化(特别是小型的部落文化)的研究与纪录。大约同时,露丝·潘乃德以接触文学作品、影片、外侨访问为基础的遥距研究则成为对无法进行参与观察法的文化研究的另一种途径。 这种以“原始”部落文化为对象的主流人类学研究,在1950年代中期后逐渐受到挑战:首先,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军队的进驻,以及英美诸国对殖民地的态度改为放任与鼓励其自立,使得过去认知的“传统部落”快速的现代化,导致自马凌诺斯基以来的“抢救人类学”(即尽可能在现代化影响前,快速纪录这些未受“污染”的部落文化的人类学)思维不再可行。其次,最早主张参与观察法的人类学家相继去世,而在各国政府鼓励下人类学者又大量增加,使得新一代人类学家逐渐崛起。基于这几个理由,人类学者的研究对象朝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一)部分人类学者,特别是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的人类学者,开始结合文献与民族志资料进行历史人类学的研究。这方面以艾瑞克·沃尔夫的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为代表作(二)部分人类学者回到本国,在国内较少数的次文化群体(帮派、同性恋、少数民族的都市社区等)进行研究(三)多数学者仍以第三世界的部落文化为研究对象。不同的是,他们开始注意这些部落受现代化影响的调适与改变情形(四)以克劳德·李维史陀为代表,结合语言学、哲学和精神分析,研究各文化之下的共同心智与象征,由此而延伸出神话学诠释这独特的学门,并以结构主义之说影响到哲学、社会学其他学科。
到了1980年代左右,受到后现代与女权运动影响,文化人类学家重新检讨过往往种种强调科学与量化的田野研究,并开展出几条新的研究对象,其中包含(一)透过对文本的分析,建立起以文化概念为主轴的新历史人类学(二)重新检讨二元建立价值论,并结合女性主义的两性人类学研究(三)回到过去已做过的部落地,用新的眼光诠释这些文化。
以广义的角度来看,今天的人类学研究对象不再是特定的、原始的异文化,而是包含自身出发的每个文化。而今天的人类学家除了重复检讨与反省外,也在寻找更多可发挥的研究对象。
编辑本段
理论与学派
文化人类学
人类学体系庞杂,各学门又随时间发展出多样的的理论,故总体而言十分庞杂。但基本上人类学最主要的特点:
文化人类学
(一)反映在体质人类学和考古学上的演化论
(二)反映在文化人类学上的文化观点。下列透过对各主要分支的理论描述,厘清各学派与理论个主张与关联。
体质人类学
在考古学家与体质人类学家合作下展开对灵长类的长期田野观察,希望以此方式解答史前考古学无法研究人类先祖行为的遗憾,而这类研究其中又意外启发对灵长类语言沟通系统的研究。
文化(社会)人类学
考古人类学
最初,人类学的研究仍以生物和博物学观点看待一切,特别是体质与文化方面,因此有两个以泛文化比较为基础的学派影响甚大,即社会演化论和传播论。前者以达尔文演化论为基础,主张所有人类的社会是单线进化的,而这文化进化的过程是由物质上的落后到先进,思维上的简单到复杂。而各文化即停在不同的进化阶段。
学派
历史特殊论 文化形貌论 功能论 结构功能论
文化进化论 文化生态学 政治人类学派 能源学说
结构主义论 文化心理论 象征人类学 诠释人类学
语言学 考古学
编辑本段
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法兰兹·鲍亚士
整体观
从社会文化和人类行为的各个方面和层次研究社会的文化元素和行为,把社会或文化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
文化相对论
这是对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态度和文化评价。要求研究者客观地看待被研究的对象。一般采用文化主位研究法,从被研究者的角度来看待被研究者的文化。
跨文化比较
对不同的文化进行广泛的比较研究。
编辑本段
人类学的架构
考古:古人类;文明起源
人类体质:群体遗传学;人体构造;种族;灵长类;分子科技
文化:聚落;城市
经济体系:农业;工业化;交换体系
政治制度:分配体系;殖民与资本主义
宗教与巫术:仪式;族群性;婚姻与家庭;亲属与继嗣;亲属体系
两性研究:现代世界;文化变迁
艺术:绘画艺术;音乐艺术;雕刻艺术;口头艺术
神话学:文化与生态;语言与沟通
语言:历史语言学;肢体语言;语音;语义
编辑本段
人类学的目的
人类学的应用研究,即旨在为政府和其他组织提供指导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例如关於社会变化的后果,关於传统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知识等等。应用研究中主要的问题是价值判断问题,也就是绝对客观的研究与接受既定政策的问题。
体质人类学的目的是确定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和解释种族之间的自然差异。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和孟德尔(Gregor Mendel)的遗传学,不断深化和改变著人们的认识。现在所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人类与其他灵长类的关系以及至少50万年以来人类骨骼演化的实质。1924年和1959年,在南非和东非发现的猿人化石为研究提供了大量资料。而且我们已经知道,从个别的差异导致种族差异的过程是∶选择、遗传播迁、迁移和突变。应用客观方法,将各种特征分离出来,再以数学方法计算其出现频率并找出其功能上的及进化上的意义,这种研究使我们能够理解人类自身的构造,并预测未来。目前体质人类学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人类生态学、人类进化学说、灵长目学和遗传学。此外还有人体测量等应用研究。
简单而言,人类学研究的目的就是以全面的方式理解人这个个体。但更深层而言,这种研究不仅仅在于人的躯体构造之理解,而是人类所有思维与想法的可能性。换句话说,人类如何行动、如何认知自己的行动、行动的结果又如何影响人的思考以及人与其他群体、象征的互动即是人类学最根本想解答的问题。
人类学的研究不在于找出一份解答,也不在于试图给予一标准答案。相反的,人类学研究试图找出所有的可能解答,然后用各种解答尽可能回答问题的某个部分。如此回答之下,人类学强调的是尊重每个群体的解答,以及用同理心诠释每个解答的真实认同。也许在其他学科看来,人类学家只是在玩“换句话说”的游戏,只是某种不科学的社会科学。但以另种层面而言,人类学的研究目的并非追求一个真实,而是追求所有面向的真实——即使真实只有一个,但每个人看到的“那个” 真实,往往难划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