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家林语堂,最初为什么远赴美国进行全英文写作

2023-05-25 综合 35阅读
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郑胡学家。福建龙溪(现福建漳州)人,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贫穷的牧师家庭。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早年留学国外,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喊做拦奖的提名。1966年定居台湾,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八十二岁。林语堂既有扎实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又有很高的英文造诣,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
林语堂的生长在一个基督教家庭,一直就接受着西方式的思想理念尤其是基督教文化,而且求学期间也一直上的教会式的学校,后来也到了上海圣约翰大学(教会大学)。 他任教期间也一直在外文系,后来又出国去了美国哈佛大学文学系,后来由于资金问题又转去了德国的莱比锡大学。 他的求学经历均是以外文为主,主修的也是语言学。所以,他的外文水平足可以运用自如,这也是英语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他本人也说过,自己在进清华大学任教前接触的关于中国文化的东西很少,远远不及西方。后来他便发奋读书,去补充欠缺的知识。 只能说他是个语言天才,很多东西即使学的比别人晚,但却很快能够理解并融会贯通。所以他的文章即使用英语写,里面关于中国文化内容还是很独到精辟的。
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在美国创作的,例如《京华烟云》。而这部作品的很大来源是他想翻译《红楼梦》却又顾虑颇多,所以决定自己写一部反映那个时代中国变迁的宏大规模的小说。 其创作的主要针胡野对外国读者,他的身份也偏向于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所以英文的直接写作更利于此,毕竟中西方思维模式以及语言感觉是有差别的。 例如,他的《苏东坡传》和《武则天传》里面内容就将很多关于中国历史的具体细节以及人名一笔带过,只是轮廓式的勾勒大体历史背景。这样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外国读者更流畅的阅读。 就像我们在阅读外国人物传记时,如果一直出现不认识的人名,肯定会打断阅读思路并且很烦躁。
因此,其作品的受众面更多在国外,所以采用英语写作。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