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中心课程论
1、基本观点:
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为目标。(关注间接经验与认识能力发展)
2、代表者:
(1)斯宾塞的实科课程理论
(2)赫尔巴特“满足人们兴趣”的课程
(3)要素主义以“人类文化共同要素”为中心的课程
(4)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
斯宾塞认为为人类的种种活动做准备的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知识,在学校课程中自然科学知识应占最重要的位置。
主张依据人类生活的五种主要活动组织课程,即:
依据人类维护个人的生命和健康的活动,设置生理学和解剖学课程;
依据生产活动,设置读、写、算以及逻辑学、几何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生物学等课程;
依据教养子女的活动,设置心理学、教育学课程;
依据调节自己行为的活动,设置历史、社会学等课程;
依据闲暇、娱乐的活动,设置了解和欣赏自然、文化、艺术知识的课程。
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提出,编制课程应以人类“客观的文化遗产”——科学为基础,以发展人的“多方面的兴趣”为轴心,设置行营的学科。他认为人的兴趣主要有六个方面,并由此开设六类课程:
了解事物是什么的兴趣,即经验兴趣,相应地开设自然、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
思考事物为什么的兴趣,即思辨兴趣,相应地开设数学、逻辑学、文法学课程;
审美兴趣,开设文学、绘画、音乐等课程;
同情兴趣,开设语言课程;
社会学兴趣,开设公民、历史、政治、法律等课程;
宗教兴趣,开设神学课程。
30年代美国要素主义认为:
人类文化遗产中有“一种知识的基本核心”,即共同的、不变的文化要素,包括各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传统的态度、理想。
强调以学科为中心,主张恢复各门学科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严格按照逻辑系统编写教材。
另外还有:人文主义课程论、社会改造主义的课程理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