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

2020-05-27 教育 132阅读
我们的教师科学素养培养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科学性质的培训为中心。对科学性质的理解是对科学的理解的核心,是成功进行科学教育改革的关键。对于普通公众而言,也许懂得科学知识就够了,而对于教师来讲,如果不懂得科学的性质、科学与其它学科的差别,分不清各种科学哲学流派的确切含义及其对科学教育、尤其是对我国这样一个文化传统国家的贡献、局限甚至危害就不可能真正上好科学课。这样的教师不仅难以真正做到把科学知识的学习寓于科学探究过程中去,寓于科学史和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中去,而且可能将伪科学引入课堂。
2.基础科学教育的目标要定位在经典科学认识论的基础上。那些否认科学知识客观真理性的后现代主义科学观,至少不适合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能力,因而可能滋生不理性、不严谨、甚至反科学的态度。3.处理好以学生为中心与科学理性的关系。这里要避免两种极端,一是那种忽视学生学习特点的传统做法,如简单追求答案的正确性并限定完成时间,甚至过多使用竞赛的法;另一种是借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忽视科学的方法意识和规则意识。科学探究不同于其它探究,它一方面强调“自主”,另一方面同样强调规范的方法。科学这门学问的积累性、逻辑性和经验性特点,决定了科学学习要比其它学科的学习需要注入的理性思维。
总之,对教师们进行与课程改革实际问题相联系的、以科学性质为中心的培训是当务之急。与此同时,在教师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要重视理科课程的有关问题,加强师范生科学研究过程的训练和科学哲学的讨论。只有正确掌握了什么是科学才能把自己的科学知识用活;只有掌握了科学与其它知识的差异,才能教好科学课程;只有掌握了科学的精神,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灵活主动、游刃有余。结合以上因素,我们的科学教师几年来分别参加了国家、自治区、市、区各级培训,内容涵盖科学、思想品德、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等诸多方面。我们还鼓励科学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走出去学习别人的先进方法和经验。同时开展每周一次的教研组活动;外出学习汇报制度;教育文摘制度;教学争鸣和优质课展示活动。
增强教育者的科学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必须以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为前提。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主导者。一个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将决定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怎样的方式、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一个教师如果认为科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仅仅是获得知识的“副产品”。他就很少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历“科学的过程”,那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成了一句空话。教育者自身的科学教育观念增强了,他才会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经历“科学”的过程,将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探索精神传授给学生。
只有具备了较强的科学教育观念,教育者才能自觉地挖掘蕴含在知识内部的思想,或者说让学生所学得的科学知识不断升华。基于此,我们按照“学习——实践——学习”的思路,通过分散自学、集体讨论、外出培训、专家指导、听课观摩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二、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模式小学科学课作为对少年儿童进行科学启蒙的基本学科,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科学教学中,由于科学学科本身的特性(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和创新精神,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下就我们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探索与实践。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