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援助制度

2020-05-08 综合 112阅读
1、社会救助工作现状
近年来,各级高度重视社会救助工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落实救助责任,形成了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医疗、教育、住房等救助相配套,灾害救助、临时救助、应急救助和社会互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框架,有效地保障了困难群众和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
1、1党政重视部门联动,救助体系框架建成
各级政府非常关注民生,重视社会救助工作,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助、各单位参与的救助机制,逐步建成了以民政、劳动保障、教育、卫生、司法、工青妇等为职能部门的救助体系,形成了管理统一、机制较为健全、法制完善、运作规范的社会救助体系,有力地维护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1、1、1灾害应急能力增强,灾害救助体系健全
制定、完善了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规范了灾害救助程序,规范灾情上报的时效性、准确性,规范救济款物的接收、登记和发放。如:我街道在救灾工作中,采用九项的工作制度来规范救灾款物的使
用,1、24小时灾情上报制度;2、灾情核查评估制度;3、筹集救灾款物制度;4、接收救灾款物登记制度;5、讨论救灾款物使用方案制度;6、公示发放明
细制度;7、发放救灾款物签名制度;8、发灾民救助卡制度;9、发放救灾救济款回访制度。建立健全了灾情评估、应急保障、灾后重建等机制,确保了受灾群众
的基本生活。
1、1、2救助制度逐步完善,社会救助效果明显
逐步建立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大病医疗救助制度、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帮困助学制度、住房救助制度、五保供养制度、就业援助制度、扶贫帮困制度、法律援助制度、特困群众水电援助制度、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制度、边缘群众救助制度、监督管理制度。各项社会救助制度执行情况良好,社会效果明显。如就拿我街道救助工作来说,低保管理逐步规范,低保对象有209户420人,每月发放低保金8.8万元,全部实行银行发放,2007年1-6月人均补差208元;城乡医疗救助深入推进,困难医疗救助金最高5000元等等。
1、1、3救助监督机制完善,公开、公示卓有成效
大力推进政务、村务公开,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把政策、法规、民政工作职能、服务承诺、监督方式等公开、公示,规范公开公示时间、地点,建立监督制度,健全监督机制,使群众心中有数、监督有据。
1、1、4救助工作逐步向社会化发展
逐步成立了慈善办公室,村委社区、社会团体建立了扶贫救助协会、“爱心超市”2家、设立经常性社会捐助站6个、经常性捐助接受点12个。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有志愿者200多名、志愿服务小组8个,依托村街道服务中心和服务网络,开展了“送医、送药、送科技”、“奉献一片情、温暖一颗心”、“贫困母亲救助”、“关爱女孩”“爱心超市捐助”、“爱心超市救助”、“扶贫帮困”、“慈善一日捐”等志愿者服务活动。基本形成了救助服务网络,初步实行了救助工作向社会化发展。
1、2存在问题
随着区域调整,村委逐步与社区接轨。在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项目的大力推进,矛盾的焦点集中在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上。实际工作中,现有社会救助体系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2、1救助机制相对失衡

国人口众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相对不平衡,大约只有30%的群众不同程度享受国家的保障政策。由于保障机制的缺失,以及社会
救助自然增长机制不够健全、救助标准不够规范,社会救助工作就相对显得比较滞后,主要表现在临时救助和医疗救助制度的建立上。低保人群、低保边缘和一部分
低收入群众,一旦遭遇突发灾害和事故,就难以维持基本生活,对临时救助依赖性较大,因没有一个完善的临救制度,难以把握救助额度,救助几百元不能解决根本
问题,多了没有相关政策依据;有的困难群众患了重大疾病,首期看病的资金都没有,而一些医疗救助的政策要其发生了医疗费用后,才能得到救助。
1、2、2救助对象理念相对落后

助对象对社会救助的作用期望过高,对社会救助过分依赖,并且存在有“等、靠、要”的思想。我们现在的救助政策重点还停留在救助项目生活救助上,没有开发性
扶贫救助以及对救助者思想的引导、启发,导致有一部分受助对象没有积极的生活创造力,等着政府来救助,有的甚至编出各种原因定期要求救助。
1、2、3救助资源相对分散

会救助涉及到多个职能部门,没有专门的协调机构,救助活动有时会有各自为政的现象,重救、漏救情况时常发生。救助工作形式多样,参与的部门也比较多,既有
民政、教育、卫生部门实施的救助,还有劳动、司法、计生、妇联、工会、共青团等部门提供的救助,但是各部门所设立的贫困标准不统一,救助的时间不一致,救
助的额度相差比较大,有时甚至会有的贫困家庭得到重负救助,有的贫困家庭与各部门救助条件都对照不上,得不到社会救助,使群众产生怨言,认为社会不公平,
引起负面影响。
1、2、4救助工作力量相对不足
街道、社区民政工作力量与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不相适应。随着各相救助制度日益完善,

会救助工作的重心不断下移,运行机制不断规范,街道、社区工作任务不断增加,许多一手资料和救助对象的信息都从社区、街道传送来的,肩负民政社会救助的工
作人员大都还兼职做其它工作,并且有的地方救助工作人员还在减少。救助工作一般都是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而救助对象层面多、人员广,调查起来比较繁
杂,有些工作都力不从心,只能走走形式。
2、加快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建设的建议
针对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社会救助工作所存在的问题,谈一些建议:
2、1强化救助职能
社会救助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点工作,涉及人的生存权,可推行“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协调、社会监管”的管理体制,实行归口管理,救助工作意见、计
划一个口子出,资金一个口子下,救助对象标准、救助标准统一个口子定,责任一个口子负。涉及到人的其他权利方面的扶助、援助、资助性的工作也要归口相关部
门负责。
2、2整合救助资源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协调政府部门、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力量,整体筹划、整体实施。在加大政府救助资金投入的同时,要积极倡导社会
捐助,形成多元化的救助资金物资筹措渠道。整合各部门的资金、物力、人力等资源,盘活救助资源,形成社会广泛参与、运转协调、管理规范的社会救助服务网
络,进一步推动社会救助工作向社会化发展,提高救助效率,减少救助成本。
2、3优化救助机制
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设立
救助项目,减少在本地不适应的救助项目,增加一些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财政收入相适应、与救助对象的需要相适应的救助项目,体现城乡共性,突出重点,
面向各类困难群众,用制度来规范各项救助程序,实现城乡一体化救助。现在农村村民和城市居民的户口已一体化了,统称“居民户口”,而且农村与城市居民的消
费水平已没有区别,水、电、煤气等等都是城乡一个价,因此实行城乡一体化时机已成熟。如城乡低保、就学救助等实行城乡一个标准,普遍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体
现了社会公平。
2、4完善救助体系
进一步完善救助体系,细化救助制度、方法,一方面可使更多的需要救助的群众纳入救助范围,另一方面也使救助工作更具有可操作性,切实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就
医、就业、就学、住房、基本生活和基本权益。健全救助工作机制,建立救助受理制度;建立救助公示制度;建立救助评审评议制度;建立受助人员分类管理制度;
建立救助渐退制度;建立承诺告知制度;建立劳动就业培训制度;建立公益劳动制度;建立准时准确上报制度,坚持“民主公开、分类管理、分类施救”,完善受助
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水平有升有降的动态管理机制,杜绝“人情救助”,做到符合条件的一个不漏,不符合条件的一个不救,充分发挥社会救助的政策效应。
2、5强化救助监督
加强救助资金物资使用的管理和监督,公开救助政策、救助程序、救助对象、救助标准,接受社会监督。实行查访、回访制度,不断完善群众监督、审计监督、纪检监督,增加救助工作的透明度。
2、6增强救助力度
加强救助工作队伍建设,要让有爱心、热心的人员来从事社会救助工作,加强救助
工作各项业务培训,及时掌握政策法规,把握工作尺度,增强社会救助工作的责任心,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爱心及时送到困难群众手中。有效地提高社会救助规范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提高民政救助工作新形象。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