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指导低年级学生看图写话

2020-05-28 教育 145阅读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要求是:继续学习观察简单图画和事物的方法,能看简单的图说话、写话。看图写话训练分为单幅图和多幅图两类。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读一读,想一想,比一比。
单幅图展示一个场景、反映一种事物或表现一个人物等。画面有的比较单一,有的比较复杂。上面单幅图画面的内容,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四册练一练5的第四题表现的是一片被砍伐的树木,小鸟、松鼠、小猴子等动物失去了家园,在树墩上哭泣。
看两则学生习作:
第一篇
小动物哭了
有一天,猎人们来了,小动物都跑到了树后面,说:“他们一定没安好心。”小鸟说:“咱们快逃吧。”过了几天,他们都回来了。小猴说:”我们的家呢?”狐狸哭着说:“我们的家没了。”他们说:“人们会全部灭亡。”
第二篇
小动物哭了
从前,有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山村。村外,有一片茂密的大森林,这里生活着可爱的小鸟、漂亮的小松鼠,还有活泼的小猴子。小鸟的家在高高的树上,它每天捉虫子,唱着欢快的歌儿。小松鼠住在树洞里,每天在树枝间跳来跳去,采着松果,日子过得很舒心。小猴子在森林里快活地摘桃子,它和小松鼠做游戏,非常开心。
可是,来了一群人,破坏了森林的和谐生活。他们把树木都砍伐光了,只留下光秃秃的一个个的大树桩。
小动物的家再也找不到了,小鸟耷拉下一双丰满的翅膀,头一低,难过的泪水一个劲儿地往下淌。小松鼠用前肢抱着头,“呜呜”地哭得更伤心,它储藏的松果也没有了,以后吃什么呢?小猴子一边跺着脚,一边伸着两臂,张着大嘴哭起来,甜美的桃子不见了,这里没有了家,今后去哪里呢?它们大声地说:‘可恨的伐木人,只顾去卖钱,不懂保护大森林,他们会吃苦头的。”小动物只好去别处安家了。
果然,过了不久,由于森林被破坏,水土流失,发洪水了,小山村的人遭了灾。没有小鸟捉害虫,人们种的庄稼闹起了虫害。他们才认识到植树造林的好处,认识到缺少了动物朋友是不行的。在被砍伐的地方,重新栽上了一棵棵小树苗。
过了一年又一年,树木长得繁茂,小鸟、小松鼠和小猴子又把自己的家搬回来了,它们重又过上了快乐的生活。
多幅图包括两幅图以上的画面内容。如,上面的“过河”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四册练一练2的第三题,第一幅图,几只小鸡想过河,可是不会游泳,又没有桥,很着急。小鸭子看见了,向它们游过来。第二幅图,小鸭子驮着小鸡过河。这样的写话练习,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观察多幅图,了解图与图之间的联系,看懂多幅图的意思。
看两则学生习作:
第一篇
过河
有一次,小鸡哥哥和小鸡弟弟出去玩。他们看见河的另一边很好玩。他们两个人心想,怎么才能过河。然后,他们两个人想想有没有过河的好办法。小鸡弟弟说:“咱们还不如就在这边玩了呢。”小鸡哥哥说:“你看,那边有鸭伯伯。”小鸡弟弟说:“鸭伯伯,你们能不能送我们过河?”鸭伯伯说:“能。”然后,小鸡哥哥和小鸡弟弟到河边,说:“谢谢了。”
第二篇
过河
春天来了,阳光暖暖地照着大地。两只小鸡快乐地在河边玩耍,捉虫子吃。
它们玩得正高兴,突然眼睛一亮,看见河对岸风景优美,碧绿的草地上,开着五颜六色的花朵,不时飘来阵阵清香。那里真是一个好地方!它俩急切地想到河对岸去看看。然而,河面很宽,没有桥,没有船,不会游泳,掉到水里会淹死的。两只小鸡急得团团转,叽叽咕咕叫个不停。
正在水里游来游去的两只小鸭子听见了,急忙快速地游到两只小鸡跟前,关切地询问:“你们遇到什么问题了?”小鸡说出自己的想法,小鸭听了,高兴地说:“你们不用着急,站在我俩的后背上,我俩驮你们过河吧!”小鸡很感激小鸭的帮助,顺利地过了河。
从此以后,小鸡和小鸭成了好朋友。
比较中看问题:
一是与画面内容不相符。
从单幅图第一篇学生写出来的话中可以知道存在的明显问题是图中根本没有出现狐狸,是松鼠,
二是语言干瘪,词汇贫乏。
如第一篇描写小动物哭了,小动物怎样哭泣,表情、动作都没有写出来。读者读起来干巴巴。
三是情节欠生动,不具体。
第一篇过河中,小鸡焦急地想过河的心情没有表达出来,也没有表现出鸭子驮着小鸡过河的情景。
造成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是不会看图观察。
低年级学生还缺乏观察能力,特别是刚入学的孩子,观察事物无目的、无顺序。走马观花,容易出错。
二是内容简单空洞。
低年级学生,进入学校进行正规学习的时间并不长,在加上平时阅读、积累较少,所以语言表达能力还弱,不能把看到的事物生动形象地表述出来。达不到老师预设效果。
三是缺乏合理想象。
看图写话虽已给学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但学生习惯于静止地看画面内容,图画展示的是一个瞬间的情景,学生很难把话写细,也不能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
解决的办法:
一、帮助学生建立图画与文字的联系,分两步走
第一步,看图画读文字
低年级小学生使用的语文课本配有大量的彩色插图,利用好插图,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了解图画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和联想的能力。要经常有意识地选择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写话范例,引导学生愉快地读。一开始可以是简单的、单幅图的句子训练,逐渐地变为较为复杂的单幅图、多幅图的欣赏与学习。
如,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四册练一练一中第二题,看图读句子。指导学生看图,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然后,把自己从画面和句子中体会到的情感读出来。
“我们的学校很漂亮。”这一句在读的时候,要表达出对学校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春天来了,各色各样的鲜花都开了。”要读出春天的美,鲜花的美。
由看图读一句话,再练习看单幅图读短文,阅读这一类图文并茂的作品,首先吸引学生往往是画面,他们首先会对画面的色彩、形象产生浓厚的兴趣,继而对画面表现的内容产生兴趣。画面会激发学生的想象,使他们产生阅读的愿望。在阅读中,图文对照,产生丰富的想象。如《救白鲸》小短文,配有单幅图,在让学生读之前,请学生先观察色彩鲜艳的图画,再练习有感情地读短文,想象白鲸跟随古典音乐游出海峡的情景,这样,帮助学生建立起图画与文字的联系。
第二步,读文字想画面
为了增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可以引导学生在读文中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变成画儿,以此丰富学生的想象。如让学生品读第四册“我最喜欢春天”第四自然段里“春天里的花儿各色各样:红的像火焰,黄的像金子,蓝的像海水,白的像雪花”时,我让学生闭眼想象一下这些文字描绘的画面,进一步体会春天的美好,从而让学生受到美的感染。
二、指导学生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看图写话,看图是基础。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指导看图上下功夫。
1明确观察目的
这样做有利于他们集中注意力,克服由于年龄小所带来的观察的随意性。因此每次写作前都要交代清楚观察的任务。任务必须具体,以利于学生有重点地进行观察。教师要善于运用看图写话教材中那些提示性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的目的性,学生观察活动的水平受教师指导的调节。教师提示性的语言不是用来揭示观察的结果,而是用以拨正学生观察的方向,起到掌舵的作用。例如,在引导学生观察“公鸡打鸣”(二年级下册基础训练6)一图时,我就这样提示:“公鸡在每天什么时候打鸣?大家看看图上画了什?”教师用简练的提示把学生的观察引向初升的太阳,得出“每天早晨,公鸡准时打鸣”的结论,引导学生的观察方向是需要着重观察的事物。不然,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被“公鸡漂亮的姿态”这一最鲜明的形象吸引过去,而忽视对图中其他事物的观察。
经教师指导后,学生写道:
公鸡打鸣
小公鸡长得又漂亮又神气,红红的冠子,尖尖的嘴,美丽的尾巴。
它每天早早起床,站到山岗上,面对东方升起的红彤彤的太阳,它“喔喔喔”第大声打起鸣来。好像在对大家说:“天亮了,快起呀!”人们听到后,马上起床,走出家门,奔赴自己的工作岗位。小公鸡非常忠于职守,不管刮风下雨,准时打鸣。
大家都在夸奖小公鸡呢!
2整体入手观察
先初步整体感知图画的主要内容,即这幅图的内容是什么,或谁在干什么。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概括能力;指导学生细致观察,合理想象,叙述图意。如看一幅图时,我首先要求学生能够全面细致地观察图画,在教学中要利用教材引导学生看清楚图画上的内容,让学生从感性上弄清楚每一幅图画里都包括人物和事件,让学生看图说话的时候就得说清楚谁在干什么?训练学生说完整话。在教学中我们要把规律性的东西提早告诉学生。看一幅图,要弄清“这是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图上有谁?”“在干什么?”脑子里要先有这些再去看图。把这些规律告诉给孩子,他们才能够准确地理解图意。
3有序进行观察
要让学生有步骤地、有顺序地观察图画。当他们经过老师的训练,能够比较准确地、全面地观察画面以后,教师就要进一步培养他们有步骤地、按一定顺序来观察画面的能力了。就顺序来说:在低年级指的是主次顺序和方位顺序。方位顺序指的就是高低、左右、前后、里外四组。一个人他怎么看就怎么说,怎么说也就怎么写。他如果看得没顺序,说得也就没顺序,这篇文章写下来就谈不上条理性。所以在低年级,培养学生按照顺序观察图画是非常重要的。
4学会看多幅图
看多幅图,首先把每幅图看清楚,弄明白,然后再把多幅图比较着看,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孩子联想、推测,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梗概。看多幅图,不仅要注意画面上有什么,还要想出画面没有表达出来的延伸部分,包括人和物的行动、神情、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我们教学生学习一篇记叙文不是先让他知道梗概和主要内容吗?看图也是。先把这几幅图连在一起看,把表达的大概情节抓住,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然后再一幅一幅具体细致地看。这样练习才能掌握观察几幅图的方法。
三、边看边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看图写话虽然是从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入手,但它的目的之一还在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有的学生在观察后,还是把作文写得很平淡,其原因就是没有发挥想象力的作用,只是就物写物,就事论事。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还要重视“想”这一环节。
“想”,一是指老师提出的问题怎样回答;二是指想象。想象是重点,老师提出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了思维的支点,学生借助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观察想象,理解图画内容,启迪开拓学生的思维。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想象力的培养。
1、看图想象
即用贴近儿童生活的形象直观的图画,启发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开展合理的想象。如在教学《小熊的梦》时,图上画了一只小熊在屋里盖着厚厚的棉被甜甜地睡着了,思考小熊梦见了什么?很多孩子就不知该从何下手,我就引导他们想想生活中小熊有怎样的生活习惯,和哪些小动物是好朋友?学生很快得出结果:小熊可能梦见吃蜂蜜了,或者在和好朋友去滑雪……从而正确掌握了图意,展开合理想象。
附学生习作两则:
小 熊 的 梦
一天夜里,小熊躺在柔软的床上,身上盖着厚厚的棉被睡着了。他做了一个梦。
外面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小熊在温暖的小屋里,吃着甜甜的蜂蜜。它吃啊吃啊,一直吃个没完,吃到肚子成了一个大圆球。朋友们见了很惊讶,怎么让它肚子瘪下去呢?小狗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对大家说:“我们和小熊一起运动吧!”小熊同意了,练了一个月后,小熊恢复了原来的样子。小熊十分高兴,去吃早饭。它吃了很多东西,肚子比上次还要大,最后像气球一样爆炸了。
好可怕呀!小熊吓醒了,原来是一场噩梦啊!
小熊懂得以后不要贪吃,要多做运动,要成为一个健康强壮的小熊。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