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公元184年汉灵帝黄巾之乱起,到公元280年东吴孙皓降晋的九十六年间的这段历史时期,在整个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只能算是短短的一瞬。然而这段不足百年的三国鼎立的局面,那刀光剑影,权谋纷争,忠贤奸愚,风云变幻的史实,如此家喻户晓以至比之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人们,都更能津津乐道一些。
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到民国的孙中山、蒋介石,算起来该是二十六史或是二十七史了,但哪一史也不如魏、蜀、吴为中国老百姓所熟知。要说打仗,比三国的仗打得大者不可胜数。要说杀人,历朝历代,由古至今,何止亿万?三国死的人,顶多是个零头。要说称王称霸,大忠大邪,文韬武略,英雄美人,哪部史中找不出来呢?唯独三国这段历史,普及度最广、知名度最高。这一切,除了《三国演义》,还有因他在!他是演义中当之无愧的一号男,在《三国志》、《资治通鉴》等正史中,他也有着跨越地域、穿越时空的魅力,三国历史人物的历史,首先要看他的历史!
一、他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战略家、预言家。
年仅26岁,未出茅庐,天下三分。天资之外,与他勤奋学,不读死书分不开的。一个农村青年,擅长搜集情报,时刻关注局势动态,善于分析推理。年仅26岁的他就有着多么惊人的预言和决断:先取荆州,后攻巴蜀,三分天下,待时机成熟,北上中原,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战略规划,历史走向,正是如此。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恐怕只有毛主席的《论持久战》一出,才可超越吧。
二、他是安邦定国的千古贤相。
他的政治才干,在几千年的政治家中,是屈指可数的,在他执政时期的蜀国,是三国最杰出的政治时期。他重视农业生产,重视水利建设,对原有的水利工程加强保护及利用,以求减少旱涝所造成的损失。他劝喻人民要丰歉互补,做到“丰年不奢,凶年不俭”,“秋有余粮,以给不足”,只有如此,才能达到“富国安家”的目的。他治下的蜀国民殷国富,甚至到他死后,蜀国破亡之时,朝廷粮仓里仍还存粮40万斛。
陈寿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负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说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行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诫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此等赞誉,翻遍史册恐怕也难找比这评价更高的。放眼中国历史上下几千年,善安邦与治国的良相多了去了,即便是管仲,萧何,太公,姚崇,魏征,也均没一人得到如此的赞美。
三、他是那个时代无人出其右的军事家。
在《辞海》、《大英百科全书》等权威辞书里,提到三国时代的大“家”里,称为军事家的只有他和曹操。实战上,作为三军统帅,他以弱小的蜀国对战强大的魏国,打得司马懿闭门不出,避其锋芒,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导致“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离那段历史最近的唐朝,给予了他崇高的评价——把他请进武庙十哲。
在军事理论家上,他的军事著述之多,在那个时期无人出其右:《南征》、《北出》、《兵要》、《传运》、《军令》(上、中、下)等有案可稽,《将苑》中“夫为将之道,军井未汲,将不言渴;军食未熟,将不言饥;军火未然,将不言寒;军幕未施,将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张盖,与众同也”这几句话,已为历代军事指挥人员(包括其他行业有识领导)奉为座右铭。
四、他是那个时代天才的军事发明家。
在攻占四川之后,由于蜀地多栈道,运输粮食特别不方便,他因此发明“木牛”来运输工具,后来针对木牛的缺点加以改良,“流马”于是出世。损益莲弩也是他设计的一款杀伤力极强的战争武器,这个设备一次能够发射数支箭弩,士兵战斗力大大增强。“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他推演确定的八阵图,使中国古代传统军事阵法达到了最高峰。军事发明,为他作为军事家增添了独步那个时代的亮点。
五、他是那个时代最卓越的外交家。
魏蜀吴三国之中,蜀在国土面积、人口资源及军事实力等方面相对弱小,之所以能够形成和维持鼎立局面,相当大程度上靠的是他的外交谋略。
长阪之败,刘备集团几近覆灭,实力与孙权差了多少个级别,人家凭什么与你合作共抗曹操?于是就有了他过江东,舌战群儒的精彩好戏,用高超的外交手段建立了孙刘联合抗曹统一战线,后来更是取得赤壁大战的胜利。夷陵大战失败后,他再次对刘备外交路线的重大调整。决定放弃荆州,以最大的诚意与吴国重建联盟,以寻求东吴在东线的支援与配合。由于他施行了切合实际的外交路线,为蜀汉赢得了宝贵外部环境,从而可以一心一意北伐。
六、他是处理民族问题的超级高手。
脍炙人口的七擒孟获,充分说明他在对待少数民族问题上不是一般的高明。激烈的战场生死搏杀,会打成友好,和谐的结果,这就是他!同时,他还给少数民族带去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蜀国的大后方是用以打促谈,以打促和的方式解决的。反观曹魏在对待少数民族问题上只知一味的剿灭。东吴也一样不断用兵剿灭,结果不但分散了很大精力,而且大军撤回反叛又起。曹操还险死在马超手里。所以说七擒七纵不是一个简单的军事问题,是如何对待少数民族的大问题,是决定大后方是否稳固的大问题。可以说是他的大手笔。对于后世历朝历代都有很大借鉴意义。
七、他是那个时代独树一帜的文学家。
他一生戎马倥偬,在繁忙紧张的政治与军事斗争中,写下了大量的文章,据清代学者张澍辑录,留存下来的约有199篇,其中包括有对策、诏、表、书、教、军令、兵要、铭、记、将苑等。这些作品虽然都是应用性文章,不是纯文学性作品,但它们都是诸葛亮一生思想言论的精华,是了解和研究诸葛亮思想修养、性格人品的主要材料。另一方面,由于他为文直言事理,观点鲜明,语言质朴,情真意切,因而不少文章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出师表》就是他最具代表性酌作品之一,深受历朝历代推崇。如清代于光华编撰的《文选集评》中,引用郭明龙的评论,说《出师表》:“忠义自肺腑流出,古朴真率,字字滴泪,与日月争光。”南宋爱国名将岳飞,一次过武侯祠,读壁上石刻出师表时,“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由此可见看出《出师表》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很高的艺术成就。
他的其他一些文章,也大都具有《出师表》那种观点鲜明、逻辑性强、语言简洁、文风质朴的特色。如人们熟知的《隆中对》、《诫外甥书》、《诫子书》、《又诫子书》等等名篇,都写得十分简练精纯,而析理论事却又周密严谨,层层剖析,步步深入,有很强的吸引力和说服力。白亦奠先生在《诸葛亮(诫子书)评析》一文中说:“短短86字,概括了古代先哲之至理;是修身养性的准则;开家教训导之先声;为处世治国之根本;有包孕宇内之气;亘乎天地之道;实为千古绝唱。”
八、他是连书圣都敬仰的书法家。
《远涉帖》相传为王羲之临摹诸葛亮所书。释文:师徒远涉,道路甚艰;自及褒斜,幸皆无恙。使回,驰此,不复云云。亮顿首。孔明能书早见诸北宋《宣和书谱》,且道及蜀汉书家仅其一人。
作为孔明亲笔出师褒斜讨伐曹魏“特快专递”,《远涉帖》与同时《曹真残碑》语涉“屠蜀贼诸葛亮”云云,事关同一场战争敌对双方运兵谋略,南征北战史实恰可遥相呼应,史料价值可想而知。而作为“书圣”临仿“智圣”墨迹刻帖,书法价值更不言而喻。
九、他是千百年来人们称颂的清官之榜样,廉臣之典范。
他一生身居高位,其间在蜀国丞相位置上就有十三年之久,可谓位极人臣。但他虽身居相位却能为官清正、廉洁自律,从来没有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及其子女亲属谋过半点私利,这实在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有非常良好的家风,教育勉励孩子要静以修身,淡泊明志。
他临终前他给后主刘禅上了最后一道奏章说:“臣家成都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向后主主动汇报家产情况,作财产公示。那时的情形是,经春秋战国到秦统一,连年战争使人丁稀少。秦朝鉴此规定,每个成年男性,须耕种一顷地。东汉末,军阀混战,造成人口锐减,又是人少地多。作为丞相,诸葛亮一家有15顷薄地,并不多,诸葛亮一生没有经商办实体,全凭自己俸禄养家糊口,不贪不占,不思肥己,仅能维持“内无余帛,外无赢财”的“小康”水平,全身心为国尽忠,为民尽责,其廉洁奉公的思想品德受到历朝历代称颂。
他的“我有俭心焉,则士民不敢放其奢”的廉洁自律,在蜀国官吏中起到了积极作用,蜀国的社会风气崇尚节俭,官员的俭朴和廉政水准迅速提高。不仅大将军姜维宅舍弊薄,资财无余,“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还有董和曾任益州郡(治在云南晋宁)太守,那里号称“金银宝货之地”,东汉后期以来历任益州郡太守者,“皆富及十世”,大发其财。董和还“内干机衡”,在朝中参与机要政务的处理,权力很大。但董和却能始终清廉节俭,他“躬率以俭,恶衣蔬食”,为官20余年,“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大将军费炜“家不积财,儿子皆令布衣蔬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常人”。车骑将军邓芝为官20余年,“终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财”。
十、他具有崇高的人格魅力,忠贞流芳百世。
他在《诫子书》中告诫他儿子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短短八十六字,提出了做人处世治国之根本,修身养性之准则。一个德才兼备者的操行,是以心绪宁静来涵养德性,以生活节俭来提高品德,培养好的意志情操,多学习,多接世,不刻意追求名利,不趋炎附势。诸葛亮是实践这一要求的典范。诸葛亮忠于事业,一心报国施展才华,但他从不贪权追名逐利。
刘备对诸葛亮寄予极大的信任,“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而诸葛亮表示要“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后来诸葛亮辅佐弱主刘禅,殚精竭虑,谨守臣道,竭力支撑着蜀汉一隅江山,且率军六出祁山北伐,希望完成刘备恢复汉室一统江山的遗愿。后主刘禅能力有限,然而诸葛亮从不自傲。《诸葛亮集》有《李严与诸葛亮书》,李严劝诸葛亮宜受九锡,晋爵称王的记载,诸葛亮则还书批评了李严说:你应该了解我,我不会做不仁不义之举,我只求全国胜利,与大家一起共享光荣。诸葛亮能事君以礼,谋国以忠,挟震主之威,竟能上不生疑心,下不兴流言,不考虑个人名位,全心全意地献身国家事业的胸怀是何等的光明磊落!
在历史中,他一直以忠贞和智慧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头脑中,他生逢乱世,童年在动乱不安中度过,后迁居隆中、时刻关注时局,到三顾茅庐、隆中对策、连吴制曹、临危受命、白帝托孤,六出祁山,到最后病死五丈原,终其一生都在为匡扶汉室贡献,可歌可泣。
他的时代背景注定他一定会失败,但是他没有放弃或者同流合污。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就隐含了他自己知道可能终其一生也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就算明知是失败也不能放弃努力。所以他注定了是一个悲剧英雄,他选择了一条困难的道路,但是他坚信理想最终一定会实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死并不可怕,放弃理想的死、无价值的死才可怕。正因为如此,他才成为那段“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的明星”,也正因为有他,那段历史也显得格外耀眼。千百年来,中国经历过多次外来的入侵,最后都能光复,都是因为有着千千万万像他这样的人,有着在逆境中追求正义、死而后已的理想主义精神。
他在被评为四川首批历史名人时,对他的评价是这样的:诸葛亮宁静淡泊的气质,忠贞不渝的情操,廉洁务实的作风,慎始善终的精神,为事业献身的忠义,闪耀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光华,承载着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我们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他的品德思想、治国治军才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死后一千多年来,受到各阶层人民的缅怀和赞扬。这种追思和敬仰,表达的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赞赏,体现的是我们民族在几千年奋斗中形成的历史观、伦理观、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文/峥嵘)
(诸葛亮书法。)
原创作品,谢绝一切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