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皇帝谥号格式为什么会产生变化

2022-03-16 综合 81阅读
因为唐朝以前,皇帝的庙号是个稀缺资源,并不是每个皇帝都能有庙号的。汉朝前前后后二十几个皇帝,有庙号的是太祖高皇帝、太宗文帝、世宗武帝、中宗宣帝,高宗元帝,世祖光武帝,显宗明帝,肃宗章帝,当然,王莽时曾给成帝、平帝上过庙号,东汉时,也曾给和、安、顺、桓四帝上过庙号,不过后来都被取消了,所以整个汉朝二十余帝,有庙号者不过七人。

正因为有的皇帝有庙号,有的皇帝没庙号,所以在称呼皇帝时,用庙号就很不方便。你把这个叫庙号了,那个没庙号的怎么办?——但是,只要是皇帝,就一定有谥号。所以用谥号来称呼皇帝,是一个非常简单方便的办法。

但到唐高宗、唐玄宗时,又出问题了。

李渊死后,李世民给他上庙号为“高祖”,上谥号为“大武”,李世民死后,李治给他上庙号“太宗”,上谥号“文”,如果没意外,我们应该称呼李渊为“唐大武帝”,称李世民为“唐文帝”。

但是,到了唐高宗时,高宗多病,政事多由武后决断,为了让自己名正言顺,高宗上元元年八月,她给自己和唐高宗改了个新称呼,高宗叫做“天皇”,自己叫做“天后”,以此来加强自己的权威。——但是,李治和武媚娘前面好歹还有两个皇帝,你把自己叫“天皇”、“天后”,你把你爹你爷爷置于何地?所以他们夫妻俩就只有给李渊、李世民也改谥号了,把李渊改成“神尧皇帝”,把李世民改成“文武圣皇帝”。——这么一来,把李渊叫“唐神尧帝”似乎还不怎么拗口,可把李世民叫“唐文武圣帝”就太别扭了。

这还不算完,武则天以女人而登尊位,未免有些名不正言不顺,所以特别注重名号,高宗活着时就称天后,她称帝后更是创造了一个新体例:尊号。以前都是皇帝死后才给一些什么乱七八糟的称号,武则天活着的时候就搞这一套了,在她在位期间,先后给自己加了“圣母神皇帝”、“圣神皇帝”、“金轮圣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大圣皇帝”等等称号,这就是所谓“尊号”。结果她这一玩,她儿子、她孙子都瞅着好玩,都玩了个不亦乐乎。特别是她孙子李隆基,没事干就给自己上尊号玩,到天宝十二年时,他的尊号已经是“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孝德证道皇帝”了。

李隆基这么玩了个不亦乐乎,到这时才想起来自己头上还有几位祖宗也是皇帝,自己把自己的尊号搞了这么长,面对祖宗似乎有点说不过去,于是在天宝十三年,他就改了几位祖宗的谥号,李渊从“神尧皇帝”改成了“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世民从“文武圣皇帝”改成了“文武大圣大孝皇帝”。李显由“孝和皇帝”改成了“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李旦由“大圣贞皇帝”改成了“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就这么着,形成了惯例,以后的皇帝谥号全部变成了这种懒婆娘的裹脚布。

总之,这些谥号已经不是人能叫的了。——不信,你叫一个“唐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或者“宋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明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清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试试?不信憋不死你。

所以,这时的谥号显然已经不能拿来称呼人了。

怎么办?

幸好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每个皇帝都有庙号了。以前庙号还算是一个稀缺资源,所谓“有功者称祖,有德者称宗”,那无功无德者就只好对不起了。可从唐朝开始,管你有功无功,有德无德,只要是皇帝,总是要给一个庙号的。既然谥号已经不能用来称呼人了,那正好把庙号拿过来用吧。

——于是,从唐朝开始,大家就都用庙号了。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