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朝以后的中国皇帝称为宗

2022-04-12 综合 92阅读
在唐朝以前基本是XX王,XX帝,而唐开始都是祖、宗,其实“XX帝”、“XX王”是谥号,而“X祖”“X宗”是庙号。

庙号在唐代以前并非每个皇帝都有,因此史书记载皇帝多用谥号;唐代以后由于每个皇帝都有庙号,且谥号开始变得繁杂或过褒,不能体现时人对皇帝的评价,因此史书记载皇帝多用庙号。

谥号是对其一生进行评价,而庙号是供奉在太庙时用的。尊号是臣下尊上的。某某帝是"谥号",如汉武帝的谥号是"孝武皇帝",而某某祖,某某宗呢是庙号,如唐太宗的庙号就是"太宗"。在唐朝以前,多用谥号称皇帝,是因为谥号比较短,而且,并非每个皇帝都有谥号。比如汉朝,只有比较英明的皇帝才有庙号。如汉文帝的庙号是太宗,汉武帝的庙号是世宗。而从唐朝开始,皇帝们的谥号,失去原有的对皇帝进行评价的意义。都变成美号,尊号,华而不实,字数比较多.如明朝,一般皇帝的谥号的字数都是17个字,(除了明代宗和建文帝)。而每个皇帝从唐朝开始,一般都有庙号,除了一些亡国之君之类的皇帝除外。所以,从唐朝开始,一般就称其庙号,所以叫某某宗。而之前,称其谥号,叫某某帝。
到了明清两朝,皇帝一般来说,都只有一个年号,明朝的英宗和清朝的皇太极除外。所以,又用年号称呼皇帝,如嘉靖,康熙之类。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