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逐步形成。这种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如在经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高度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来医治战争的创伤,克服恶性通货膨胀,摆脱贫困状态,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都起到了显著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规模日益扩大,经济联系日益广泛,经济活动日益频繁,经济结构日益复杂,社会需求日益变化,技术进步日益加快,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深入发展,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其表现主要有: 一是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的过多过死,企业成为国家机关的附属物; 二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企业,排斥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 三是分配方面“吃大锅饭”,平均主义严重;四是所有制形式和经济方式单一化,一味追求“一大二公”等。这种经济体制使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使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压抑,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活力,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必须对这种传统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改革才是必由之路。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改革实践探索的必然结果 要从根本上改革原有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就成为必须探索的重大问题,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领导我国各族人民经过14年的探索,逐步认识到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 传统的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原有的社会主义经济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在经济体制方面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二是在经济调节方式上,排斥市场手段对经济的调节。进入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不断深入,使我们逐步摆脱了传统的观念,形成了新的理论认识: 1979年11月,邓小平对这种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他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对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大次代表大会肯定了这种构想。明确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根据邓小平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精辟论断,正式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末,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提出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具有重大意义。他经历了漫长的理论变革和实践发展过程,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标志着我国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是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发展;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对我国迎接各种挑战,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商品经济、优化资源配置、融入全球化浪潮的需要 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必须具有充分发育和完善的市场体制。计划和市场是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而市场方式配置资源要比计划方式配置资源更为有效。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而世界经济的主体是市场经济,我国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就是要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尽快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就必须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使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紧密接轨。否则,我们就会落后,落后就会挨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时期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以及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们生活水平持续上新的台阶,充分证明,党的十四大确立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完全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