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难点重点是什么

2020-09-17 教育 99阅读
关于“重点校”要不要取消,这个概念可能要好好斟酌一下。事实上,我们的义务教育阶段早就不存在“重点校”,至少在政府层面上。第二,高中也不存在“重点校”,通过实验校高中替代了。但是社会人们心目中的“重点学校”可能还存在,是不是要讨论人们心目中的“重点学校”要取消的问题。
第二个,对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大家还是要有信心,尤其是我们坚持了就近免试入学的原则还是有道理。比如说医改新的方案要出台,医改实际上大家在反思,它在改革过程当中出了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什么呢?取消了转诊的制度,老百姓拿着医保卡可以在各个医院就医,实际上就是公共医疗跟选择医疗的关系混淆了,现在要把它改过来是很困难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义务教育阶段没有取消就近入学原则是救了义务教育一命,当然实践中还要很好地完善。
今天这样一个讨论就是“重点学校”要不要取消?看上去是讨论“重点校”的问题,实际上是关系到整个教育体制与机制改革问题。这么一个问题因为时间关系我就发表三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第一个问题非常重要的是要明确义务教育的价值取向与质量标准问题。义务教育是国民的基础素质教育,而不是为升学做准备的教育,义务教育法修订过程当中我一直坚持这个观点,很遗憾没有把这条写进去,这个是价值取向上的很大的问题。所以义务教育就变成了为升学做准备的。
第二个问题,就是义务教育的质量标准问题,我始终坚持义务教育应该采取的是什么呢?质量的最低标准,而不是质量的高的标准,但是这一点很遗憾,我们到现在没有做出来。所谓义务教育的质量最低标准是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确定一个标准,就是99%的正常的儿童都能够达标的,这是考量评价一所学校,一个校长以及一群教师的标准。现在倒过来了这所学校升学率高就是好学校。这个标准应该谁来制定?我认为应该组织专家,社会精英制定,然后政府以法律的形式给予规范、明确、认真地执行。这一条没有做到。
第二个观点,我认为现在的改革已经到了整体改革的时期,为什么?因为整个教育的改革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特别是学历教育阶段,应该整体来思考它的改革,而不是局部改革。比如义务教育阶段改革,或者高中、大学阶段的改革,这种改革割裂开改革已经无济于事了,现在应该整体带来教育的改革。
比如说义务教育阶段,我的观点是什么呢?义务教育是体现了国家意志,它有一种政府的强制,义务教育首先是强制性的教育,其次才是免费的教育。我的观点是什么呢?义务教育所开设的课程都是主课,没有副课的概念,某种程度上,我们的音乐、体育对人格的成长比所谓的学科更重要,这是我的观点。考试到底怎么做呢?现在义务教育,初中后就是六门课的考试,那学生就训练地偏掉了,阻碍了学生特长、潜能的发展。我的观点考试应该从几个方面构成,第一政府只要确定核心课程的考试就可以了,比如语文和数学。再接下来就是什么呢?把一到两门的考试权还给学校,我们鼓励学校要形成特色,学校也有一到两门课程的选择权。还有一到两门课程的选择权应该还给家长和学生,这种设计如果你认为比较好的话,就要考虑高中阶段的改革,如果高中不改革,义务教育这种改革再美好也没用。我的观点高中阶段尽管我们用实验性高中替代,事实上人们心目中的重点高中还没有取消,我的观点应该取消重点高中,我们需要有质量,有特色的重点高中,而不是重点高中。这个社会上已经形成了共识,这里面有一个价值选择的问题。说出来容易,实际上人们在观念上的冲突还是比较大的。
如果有这样一种学校的话,就为初中后所有孩子的选择开拓了广阔的空间。高中阶段改革完了以后,实际上还涉及到大学的改革,大学如果不改革,会直接传导到我们的高中和义务教育,大学的改革现在的问题是千军万马,这是我们中国教育改革中出现的一个很奇怪的问题。我的观点是什么呢?大学教育怎么改呢?我觉得综合型大学要提高它的,要引入成本及成本比较的概念,要有淘汰机制,没有淘汰机制这个综合型大学质量水平也上不去。大学教育质量水平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要有淘汰机制,国外著名的一流大学淘汰率,按照课程来算大概是在30%到40%,我们现在是通通进去,通通出来。还有到大学的教育阶段,除了综合型大学,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职业技术大学要跟上,我认为要放开,让所有通过水平考试的高中生都能够进入,同时要政府买单,很快他掌握了职业技能以后,有了文凭、证书以后,就可以进入社会工作。
同时我要提出的,进入职业大学的学生若干课程的学分应该引入到综合型大学,这个孩子如果哪一天想明白了,想进入综合型大学,他的学分可以带进去。不然的话,我们的职业技术大学就会有很大的问题,特别是我们培养的人的,他的应用能力,他专门的技术和技能现在发生了很大的问题。所以我认为,整个教育制度和体制改革,应该整体思考,因为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是我的第二个观点。
第三个观点,目前很多问题困扰着我们的教育,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很多问题我们觉得越来越制约我们的发展,它的本质,它的制约我们发展的瓶颈问题究竟在哪里?我觉得我们应该从社会转型上来考虑,改革开放30年,我们中国社会实际上在实现一个转型,这个转型就是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个30年的转型过程当中,注意我们原来只有阶级的概念,现在已经出现了多元的阶层,不同的一些群体,他们对教育需求具有多样性,由此形成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就是基本需求跟多元需求的关系,这是一个矛盾。政府提供的是最基本的需求,多元需求就是满足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多元需求。这个问题到底要怎么解决?如果这个问题大家明白了,这是一个核心问题,那么接下来,我们整个教育的制度、模式和机制的设计,就要做出调整。
比如原来计划经济时代,公共教育产品的提供只有政府,政府是唯一的教育公共产品的提供者。现在已经发生变化了,至少现在出现了另外三个主体。一个是社会组织是一个主体,第二个市场是一个主体,第三公民个人一个主体,这三个主体同样能够提供教育公共产品。问题是这四者的关系,政府、社会组织、市场以及公民个人,这四个主体的关系怎么处理好,协调好?我的观点是政府他提供的是基本需求,因为他是受纳税人委托经营管理学校的。因此他提供的教育既有基本性和普惠性,他必须要坚持公平,而且公平优先,公平跟效率是一对矛盾,很难两者兼顾。义务教育阶段就是要坚持公平,政府不要盲目追高,就是这个概念。
多元需求到底怎么满足?多元需求我认为通过市场,通过社会组织,通过公民个人提供的公共教育产品加以满足,而这种公共教育产品有着很重要特点,就是自愿和可选择。那么这里面又引发出问题了,就是除了政府以外,社会组织、市场和公民个人提供的公共教育产品有两个制度必须要设计好,不然会制约它的发展。一个是盈利性的制度,一个是非盈利性制度。盈利性的制度就是进行工商登记,是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但是非盈利性制度是不能分红的,但是同样可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来运作。问题是什么呢?我们没有很好的设计盈利性跟非盈利性制度,这是一个。
第二个,政府在满足这个过程中,政府没有把自己的角色定位清楚,他也在所有市场,所有社会组织,或者公民个人提供的教育产品,应该是他们提供的,政府也是什么呢?因为职能错位,他也自己去充当这里面进行提供,那就有问题了。所以现在为什么要把名校办民校这种东西剥离出去,就是这个道理,政府不能充当由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提供的盈利性和非盈利的教育产品,这点不明确的话这里面就会混乱,所以很多问题扯不清楚。
这就是我说的三个观点,谢谢。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