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是在新中国的建立后不久提出来的,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回答:
1. 提出时间:1950年代初期。在国内外形势动荡、社会主义革命高潮的背景下,党中央开始思考如何加强教育改革,进而在1956年底至1957年初召开了有关学术问题的会议,提出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基础教育“三位一体”、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思想,彰显出了“三全育人”的文化内涵。
2. 意义:这一思想对中国教育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三全即全面、全民、全员,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促进教育机会的普及和获得教育的权利的真正落地;实现教育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构建起一个巩固的师资队伍。三全育人的核心就是强化教育的社会属性,重视个人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使学生在全面拓展知识面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批判思维和多元文化意识。
3. 在教育中的运用:三全育人的理念在现代教育中仍然有着重要的地位。教育实践的发展表明,三全育人可以引导教师重要的参考点。通过当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创新,可以更好地贯彻“三全育人”,有效地实现个别化的教学和评价,协同实现个性化发展。这一理念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共同努力方可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