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代时中国人只喜欢鞭锏而不爱用锤子?

2023-05-15 综合 43阅读

▲门神手里的鞭锏是中国人最熟悉的打击类武器

自唐末以来,中国的盔甲发展到极致,非常沉重而坚固。宋代长枪手的盔甲竟重达53斤8两至58斤1两,弩手的盔甲也重达37斤10两至45斤8两(中国古代16两位一斤),这么沉重坚固的甲胄,长矛弓箭刀剑皆不能刺穿,破甲的鞭锏就大行其道。

▲金代砖雕展示的使用铁锏的武士形象,这个时代鞭锏在战场上非常流行

宋代是鞭锏使用频繁的时代。宋代名将使用鞭锏的很多,象善于使用铁鞭、铁槊和铁?的王继勋号称“王三铁”,在好水川之战中的宋军将领任福、桑铎和王?等人都使用铁鞭锏。

中国的铠甲发展和西方不同,没有进化出欧洲的板甲出来。中国的铠甲一直以来都是甲片组成的札甲。对披挂札甲的敌人,鞭锏的抽击就已足够了,所以专门用来破罐头一样的板甲的开罐器——六叶锤也在中国没有出现。这一时期的鞭锏都比较长大而沉重。

▲存世的鞭锏

到了明清时代,出现冷兵器和火器混用的作战方式,铠甲日益轻型化,重型札甲被棉甲和锁子甲替代。破甲的鞭锏就变为辅助杂兵,尺寸和重量也比前代响应变小。但是由于不带锋刃,没有刀剑那么张扬,在明清时期的民间还是有不少人使用鞭锏作为自卫武器。目前存世的鞭锏实物也多为明清的民间兵器,锏的数量要多于制作较复杂的鞭。

▲存世的民间铁尺,在明清时期非常流行的民间杂兵

值得注意的是在明清之际还有一种较小的打击类——铁尺在民间广泛使用。铁尺又称手叉,最早在湖广一带流行。铁尺短小而带两个护手的小叉,携带方便而且没有锋刃比较低调,护手的小叉可以格挡和锁拿对方的刀剑。在《忍型卜者神龟》里拉斐尔就手持一对铁尺。明清的镖师和衙役比较喜欢携带铁尺,轻巧的铁尺不能对付披甲的士兵,但是应付不披甲的盗匪非常有效。在明清小说里经常出现衙役携带铁尺的描写,现在存世的民间铁尺数量也很多。在明代铁尺自潮汕传至琉球后,又传到日本变成日本本土化的兵器——十手。和天朝的衙役一样,日本的官差也喜欢用十手来对付罪犯,特别对格挡武士刀效果明显。

▲现代的棒球棒仍然在某些危机时刻扮演鞭锏类打击武器的角色

随着火枪的普及,冷兵器绝大多数都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打击类武器却有顽强的生命力,特别是它的克星甲胄被淘汰之后,棒子仍为警察、起义者、旅行者所青睐。从法律角度很难判断一根棒子是不是冷兵器,比如棒球棒就被归类于运动器材。在没有甲胄的今天,各种棒子反而成了合法的卫体武器。人在受到威胁的时候,第一反应仍是和我们祖先一样去拿一根棒子或棒形物来保护自己。毕竟从功效上看,棒子要比菜刀更高效。

上图:中式铠甲的部件名称,图为温陈华大师复原的宋式铠甲

对付铠甲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用硬弩强弓射穿甲箭刺穿铠甲,用钩镰枪钩走敌人的头盔,用铠通一类的短刀刺入铠甲的缝隙等等,但是综合来看,对付铠甲性价比最高的方式,就是用钝器。

很多钝器都是全世界共有的,搞不清谁影响谁,也搞不清到底是谁发明的。比如金瓜锤,叶锤,骨朵,铁链夹棒等等,从东亚到西欧都有。但是,有两种钝器可以确定起源于中国,而且是东亚文明所特有的——鞭和锏。

上图:铁鞭

上图:铁锏

鞭锏也卜手穗往往合称,甚至在一些古代的军事著作中,认为锏是鞭的一种。实际上这俩兄弟也的确在使用等等方面差别不是很大,只是在造型上有细微的差别。

上图:北宋《武经总要》里的鞭和锏

一般而言,鞭上有节,像竹棍子一样,一节节的,然后有镡,有柄,柄后有配重球。锏与鞭的柄、镡并无区别,但是锏身没有节,多呈棱型,棱面有凹槽作为减重,所以同等长度下,锏比鞭要轻便许多。

上图:凹槽非常明显的一把锏

关于鞭的得名,很多人或许都有疑问。因为咱们印象中的鞭是一种软的皮制品,一种主要用来驯化牲口的工具,当然也有很多别的作用大家都懂。而作为钝器的鞭,则是一跟大铁棍,和软完全不沾边。

上图:蒙古族的马鞭

然而在古代,鞭策牲口的工具有两种,一种是鞭,一种是策,咱们今天鞭策一词便由此而来。鞭,“革”字边,显然是一种皮制品,跟咱们今天说的皮鞭基本上差不多;而策,竹字头,显然是一种竹制品,就是一根竹棍子。

上图:壁画中左一手持应为竹策

在古代,策用的比鞭要广泛,毕竟咱们是农耕民族,竹制品更容易获薯皮得。而且从审美的角度去考量的话,竹策在造型上也比皮鞭好看。在秦始皇陵出土的一套铜车马中,就发现了一个竹策造型的铜制模型。

上图:铜车马上手持竹策的车夫

在后世,人们开始将鞭、策合称为鞭策,最后又通通简称为鞭。不管皮鞭竹策,统称为鞭。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铁鞭上会有“竹节”了。其实咱们较真的话,竹节状的造型并不利于鞭的牢固和减重,甚至对鞭的坚固性还有影响。但是,铁鞭是模仿竹策的造型生产的,在上面加节,是一种习惯的延续。

上图:铁鞭上的“竹节”

从这个角度说,锏是鞭的升级版,更符合工程学原理,棱面的凹槽即减轻了重量,同时又形成了一个类似铁轨的“工”字结构,更为稳定牢固。在古代,一支双手用的长鞭,重量可以达到近十五公斤,单手用的鞭,也可以达到七八公斤重。相比之下,锏则轻便了许多,单手锏有的重量只有一公斤上下。

上图:明代的双手长鞭

上图:宋代抗金名将李纲所用的单手锏,全长96.5厘米,重3.6公斤

当然了,减重对于一些力大无穷的人来说,算不上什么优势,只不过白白减轻了杀伤力。所以鞭锏一直混用,谁也没取代谁,门神画像上的秦琼和尉迟恭,也是一个拿鞭一个拿锏。

相对于鞭锏,锤和骨朵等攻击优势就降低了。锤的攻击只靠一个头,一尺到两尺长的柄和杆起不到作用,只有确保拳头大的锤头砸到对手才能给予杀伤。

而且有的锤和骨朵的杆子实在太短,没办法对刀剑类兵器进行格挡。如果杆子做的太长,长杆子前面接一个大铁头,重心过于靠前,没有办法保证灵活。

鞭锏的使用方法则和刀剑类似,因为鞭锏虽然沉重,但是前细后粗,后面有配重,尽可能让鞭锏的重心靠近镡部,减轻使用者的负担,保证灵活性。如果力气足够的话,不仅可以有效格挡刀剑,而且鞭锏无刃,可以放心大胆的去砸击敌人的兵器,让敌人的刀剑出现崩刃甚至折断。

上图:被锏砸弯的苏格兰四环大剑

更重要的是,重心靠后并不影响鞭锏的杀伤力,在砸击的过程中,给予杀伤力最大的点并不在重心附近,而是在“物打”点。

“物打”本是刀剑里的一个概念,原意为刀剑的最佳砍击点,即刀剑身上能将全部砍击力都传递给目标的点。对于刀剑来说这个点可以将砍击力尽可能的施加给目标,对于鞭锏来说这个点则可以让整个鞭锏的砸击力全部释放,道理是一样的。

上图:日本刀的“物打”点一般在剑刃前三分之一

如果你有一把长刀或者剑,可以试一试,用刀刃去轻轻击打一个不伤刃而又有弹性的物品,先用刀尖敲打,然后慢慢下移。你会发现,刀尖击打的话,刀身会有明显的回弹感,越往下回弹感越小,之后过了某个点,回弹感又变大,这个临界点,便是“物打”点。

所以如果能够熟练使用物打点去击打目标的话,将重力分散在全身的鞭锏在威力上,并不逊色于将重力集中在锤头的锤子。

上图:锏一击碎砖

另外,鞭锏尤其是锏,还有一种令人窒息的“骚操作”——撒手锏。在古典小说里,撒手锏是秦琼的绝招,不过《旧唐书》、《新唐书》中都无记载,应当是后世小说家将这一绝招附会给了秦琼。

撒手锏又叫杀手锏,作战双方在战场上进行厮杀,当主要作战兵器无法取胜甚至于被打掉,在相持不下或被敌将追杀面临险境时,一方抽出锏来,突然回身将锏投掷出去,给敌人致命一击。这样的招式,就叫撒手锏,久而久之,泛指能够在瞬间扭转局势的方法和物品。

上图:明代锥形锏

古代的很多锏,前部被做成了棱锥形,跟咱们现代的三棱刀有异曲同工之妙,穿透力非常强。在近距离出其不意的投掷,巨大的惯性和穿透力有很大概率能够将地方的铠甲刺穿,造成对方的伤亡。美国冷钢公司就曾经做过实验,一把棱锥锏被投掷之后,成功刺穿了动物的头骨,可见其威力之大。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