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后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政治格局初步形成
1.雅尔塔体制及其实质与作用
(1)雅尔塔体制
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苏、英三大国首脑通过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
(2)雅尔塔体制的内容与实质
①内容:协调盟国最后战胜法西斯国家的战略步骤;确定对战败国处理的原则;战后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问题等一系列协议或协定.
②实质: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国际力量的对比状况,美、英、苏三国依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对战后世界秩序重新做出安排,是大国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美苏最终占据了国际政治的中心位置,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
(3)雅尔塔体制的主要作用
①积极作用: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实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合作与和平共处,有利于防止战后法西斯主义复活、维持欧洲和世界的和平、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②消极作用:体现了美苏等大国的强权政治,制造了军事上的两极分化和两大军事集团的长期对立,成为战后世界局势紧张和战争危险的主要因素.
2.两极政治格局的形成
(1)两大阵营形成的原因
①德、意、日 三国被彻底战败,英、法实力受到极大削弱,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
②美国成为世界强国,苏联国际威望增强.
③人民民主国家和民族独立国家相继建立.
(2)两大阵营形成的标志
①西方阵营:帝国主义阵营(资本主义阵营) ②东方阵营:社会主义阵营(共产主义阵营)
二.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两极政治格局动荡分化改组
1.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发展,第三世界崛起
①万隆会议召开(1955-04-18-24)
②不结盟运动诞生(1961-09)
③七十七国集团建立(1964-04)
2.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解体
①波匈事件(波兰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件)(1956-10)
②“布拉格之春”(1968-08-20)(苏联侵略捷克斯洛伐克)
③中苏关系破裂(1960-1989) (中苏大论战:1962-12-15----1964-07-14)
④莫斯科会议(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1965-03、05).
3.西欧日本独立自主意识增强,帝国主义阵营分化
①经济上:
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逐步丧失;
西欧、日本经济实力迅速增强.
(“欧洲共同体”的成立(1967));
②政治上:
法国的“戴高乐主义” (1959-01-08 法德、法苏、法中合作);
联邦德国勃兰特的“新东方政策”(1969);
日本的“亚洲自主外交”(1968)
三.20世纪70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两极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1.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日益增强
①中国取得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1971-10-25),
中美关系改善(1972-02-17)并建交(1979-01-01),
中日建交(1972-09-29).
②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2.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①促建国际经济新秩序,
②推进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
3.西欧日本独立自主意识进一步增强
① 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召开(1972-1975).
②日本谋求政治大国战略(1981).
③东欧国家要求独立自主.
4.美苏由激烈争霸走向缓和
(1)20世纪70年代,苏攻美守.
①苏联在军事经济力量方面大大增强:
1972年军费超过美国;
1975年获得在东欧的势力范围;
同时,更大规模地在第三世界扩张;
1978年支持越南(洪森)侵柬反华(波尔布特);
1979年12月27日公然出兵入侵阿富汗.
②美国实行尼克松主义(1969),在全球开始战略收缩.
(2)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攻苏守.
①美国“扩军抗苏,重振国威”,同苏联展开全面争夺.
② 1985年3月,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上台,提出 “改革与新思维”,开始放弃同美国对抗的政策.
(3)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苏缓和.
1985年11月—1990年9月美苏首脑会晤8次,外长会谈46次,达成了《美苏中导条约》(1987-12),《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1990-10)
美苏关系从紧张转向缓和,成为两极格局终结的先声.
四.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极格局终结
1.两极格局终结的标志
① 1989年12月2日美苏马耳他首脑会晤是冷战结束的标志.
② 1991年12月26日,苏联正式解体是两极格局终结的标志.
2.两极格局终结的原因
①军备竞赛 加剧,②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③发展中国家崛起 .
五.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时期
①此次世界格局转换是在和平条件下进行的,没有经过大规模战争.
②此次世界格局转换是一个渐进过程,时间长,复杂化.
③目前世界局势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