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德育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认识性德育课程、活动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三类。
1、认识性德育课程是学校于正式课程之中,规定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是系统传授和学习有关道德的、思想政治的知识、观念、理论,以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认识、观念、理想乃至道德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的课程。传统认识性德育课程与现代认识性德育课程的区别:传统认识性德育课程的基本特征是灌输,道德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顺从性和德育活动的纪律性、惩罚性,强调德育内容的传统灌输,以权威管理和灌输行为规范为主要特征。现代认识性德育课程的基本特征是探究,道德教育的过程是鼓励儿童不断进行了批判性探究的过程,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道德分析,促进思考的自主性、自我制约或精神自由的获得,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理解力,更加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现代认识性德育课程彻底改变了传统认识性德育课程只注重道德知识传授,忽视学生道德判断、思考能力的做法,客观上实现了从灌输向促进认识能力发展的转变,确立了受教育者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2、活动性是活动性德育课程的基本特征。活动性德育课程的组织和编排原则:活动的完整性,个性的成长具有完整性和多方面性,个体的一切特征和品质都是在相互依赖和相互联系中同时发展和形成的,不仅要增强道德意识,还要培养相应的道德行为。活动的积极性,活动课程对儿童道德发展的效果大小取决于儿童主体性发挥的程度,取决于对待活动的积极性和态度,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客体,也是教育的主体。
3、隐性德育课程的特征:影响的间接性和潜隐性、范围的广阔性、发生作用的无意识性。学校隐性德育课程主要有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包括各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各科教学和思想品德培养都是统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教室的环境、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的方法、师生交往形式都是隐性教育因素,教师的个性、思想政治信念和道德信念都感染着学生,充分利用各科的教学进行道德教育,有助于提高道德教育水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要培养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要优化学校的物质文化环境、开展多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班集体建设(对学生明确地提出要求、培养学生积极分子、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积累集体的优良传统)。
请直接搜索“活动性德育课程的特征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