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的活动性用什么教学方式来进行体现的

2022-08-13 音乐 63阅读
新课程环境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大胆创新,学生个性张扬,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然而静下心来反思,存在一些与新课程“貌似神离”的现象。因此,我们必须以音乐为载体,以丰富的内容、形式和情感为主要过程,体现课堂的音乐性,同时体现音乐课程的本质。
【关键词】

新课程环境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大胆创新,学生个性张扬,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然而,静下心来反思,存在一些与新课程“貌似神离”的现象,如:过分注重“学科综合”,迷失“音乐本色”;过分创导“兴趣气氛”,缺乏“技能支撑”;过分追求“音乐创造”,遗忘“即兴模仿”。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不到位,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面对音乐课堂所流露出的现象,我们不禁深思:什么才是优秀的音乐课?如何更好地体现音乐课堂的音乐性?如何杜绝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
一、音乐课堂本位缺失的具体表现:
镜头一:过分注重“学科综合”,迷失“音乐本色”
新课程提出综合是基础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是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学科体系向学习领域的伸展。在另一方面,作为艺术的一个主要的门类,音乐也同广泛的文化领域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这也使得音乐课程同其他非艺术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成为可能。但是音乐课程的综合,是要以音乐为本的综合。在音乐课程中贯彻综合原则应该突出学科特征,应该体现音乐学科本位的基础之上的综合。如小学各门课程中,语文、美术、体育等都或多或少与音乐有着一定的联系,这也使音乐教学和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成为可能。但是,这并不是我们进行大杂烩式综合的理由。
案例一:在许多音乐教研课中,多数是音乐学唱歌曲课,都出现朗诵歌词的现象。如:学唱《甜甜的秘密》 一课中,在学完歌曲旋律后,教师说:“下面让我们带着感激的心情有感情地来朗诵歌词。”随后学生就开始语文课中的朗读了,读完后,教师又说:“同学们读得不错,但感情还不够,再来一遍!”……像这样的课听到过许多次。
试问:没有了音乐本体,突出了学科之间的综合,突出了活动性,课堂表面呈现出学生的多才多艺,这难道就是我们所追求的课堂教学理想境界吗?
评析:此案例中教师实践学科综合的精神固然可贵,但方式和形式是值得商榷的。我们应该把握好“综合”的尺度,音乐课就是音乐课,应该有本学科的学科特点。
镜头二:过分创导“兴趣气氛”,缺乏“技能支撑”
案例二:这是一节新歌教学课,教唱《草原就是我的家》。导入新课时,老师问:“你们喜欢乘火车吗?”“喜欢!”“现在老师要带大家乘着火车,唱着歌儿到内蒙古大草原旅游。”学生们的情绪一下就被调动了起来,并且非常投入地模仿小火车的节奏和音响效果。到了目的地,老师一会儿让学生学习小骑兵骑马的舞步,一会儿让学生学跳挤奶舞。音乐教室成了欢乐的海洋,学生们开心极了。此起彼伏的欢笑声不绝于耳,音乐在其中只是作为背景音乐点缀。一节课下来,会唱《草原就是我的家》这首歌的只有寥寥数人,学生们关注和体验的仅仅是这一活动的过程所带来的表面上的快乐而非音乐本身。
试问:没有了以音乐要素为重点的技能训练,突出了学生的兴趣,课堂表面呈现出一派热热闹闹的景象,这难道是我们所追求的课堂教学理想境界吗?
评析:新课程指出:要让学生从“会学音乐”至“学会音乐”。如果没有一定的音乐技能作为支撑,那是不可想象的。此案例中,教师过分追求以音乐兴趣为动力、重视音乐实践这些原则,凸显了音乐的趣味性、娱乐性,却忽视了音乐的“魂” ----音乐性,这一音乐中最本位的东西,喧宾夺主地上音乐课,效果可想而知。诚然,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的根本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创设愉快的音乐情境,以充满情趣的音乐形象和丰富多彩的旋律、节奏、音色、和声等,动之以情,感之以行,晓之以理,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并由此而享受音乐,用音乐来美化人生。但如果纯粹是表面上、形式上的为兴趣而兴趣的教法,那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将是一句空话。因此,作为一线教师,重要的是要摆正音乐教育思想,深入领会新课改在音乐知识和技能教学方面的“淡化”而非“弱化”的思想,严把“度”字关。
镜头三:过分追求“音乐创造”,遗忘“即兴模仿”
案例三:听过一节学唱课《过新年》。播放《龙咚锵》后,学生通过律动、伴奏等活动来熟悉歌曲,并引导用自己创造的方法为歌曲伴奏,用自己设计的舞蹈动作来表现歌曲。进而教师问:“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现歌曲?”课堂上虽然热热闹闹,但回头看看,真正属于音乐范畴的东西有多少,学生通过实践,真正学到的是什么?
试问:脱离了音乐的范畴,课堂表面呈现出学生创作热情的高涨,这难道也是我们所追求的课堂教学理想境界吗?
评析:我们要正确处理创造与模仿的关系。小学生的音乐创造活动常常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是音乐创造的必由之路。通过模仿,可能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创造学习。而即兴创造是指学生根据当时的感受而产生的一种音乐创造行为,是事先不必做准备的临时创作,它往往与即兴表演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即兴创造的运用。

二、回归音乐教学本位的策略
“回归”是指要恢复音乐教育本来的面貌。音乐课要体现本体性,即音乐教学要以音乐为本。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如何更好地回归音乐本位的教学,具体的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上慎用“音乐表演”
音乐课堂教学应该是不断激发学生兴趣的过程。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在音乐教学中,针对他们的心理特征,教师恰到好处的运用表演法,让学生扮演音乐中的人物角色,能够拉近学生与音乐的距离,有利于学生比较深入理解音乐,在音乐活动中获得审美的愉悦。然而近几年来,特别是开展新课程实践活动以来,这种表演法常常见诸于音乐课堂中,逐渐成为一种音乐教学的时尚,很多音乐教师竞相使用,乐此不疲。为了克服上述这些做法,还音乐课堂以音乐为本,在具体实施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两方面:
⒈不能把音乐与表演划等号
在教学中,要摆正两者之间的主次关系,做到表演是对音乐理解后情感自然地流露、动作自发的表现,而绝不能牵强与附会,也不能由此而形成以种思维定势,渐而步入一种程序化教学。
⒉不能“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在新课标下的音乐公开课上,听的最多的就是教师充满柔情的鼓励话“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初听起来,似乎很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其实若教师不能经常性地给予一定的知道,一味听任学生“自由”发展,学生就不会有多大的进步。虽然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快乐,但这种快乐对于真正的音乐新课堂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二)既关注音乐的本位又体现学生的自主
《中国音乐教育》上曾刊登到:美国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器乐排练课中观察哪个人在排练中出了错,出了什么错?每个人都专心地看排练,练习的人也不敢怠慢。而后,教师问:“刚才问题出在哪?”于是,学生踊跃的发言。在这位美国教师的音乐课堂上学生不是一个被动的、消极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当排练出现问题时,学生神态专注、观察积极、思维活跃:“他们演奏前没有和钢琴对音、调弦!每个和弦下去之前,他们没有对视做眼神交流!”他们在发现中学会获得知识技能,在获得知识中学会发现。
学生亲自参与切身体验,他们自己专心地寻找排练中的错误,教师没有告诉学生什么,也不要求学生说出乐曲的曲名、节奏、创作背景、乐曲的分段、情绪特点,什么场景等等……这些都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课堂教学不仅仅在于传授什么,更重要的是在于使人人得到参与体验。这些内容学生都是亲自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的。只有切身贴己的实践体验,知识才会弥久不忘;只有切身贴己的情感体验,方法才能驾轻就熟。
(三)不使学科综合顾此失彼
音乐的综合性学习,是基于音乐学科本身的特点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 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出现偏离音乐本位的综合。在音乐课中体现学科综合性,我们应根据学习目标而做出合理选择,还要做到适可而止。
突出学生在课堂中参与性、愉悦性、情感性的同时,不忘把音乐的本体性放首要位置,还需要我们做出更大地努力。要正确处理技术,艺术,审美,育人之间的关系,要制定相应科学的音乐教育评价体系。新课改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必须正真领会新课程改革的实质,立足于当前基础教育领域所持有的实际情况,不能一蹴而就,更不应该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作为一位从事音乐教育教学的工作者,仍然应该不断地学习和研究,争取让理解课改的基本精神,摆正音乐教学本位的思想,不断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只有这样,才能在课改这条航线上经受风雨的洗礼,从摇摆走向平衡。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