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迎春花市
节目丰富,气氛欢乐,一场羊城人民的嘉年华
讲述人:潘剑明,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1966年出生,广州珠村人,少年时开始逛迎春花市,有将近三十年的“行花街”经历。
广州名片: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你认为迎春花市对市民生活有哪些重要性?
潘剑明:首先,迎春花市提醒人们春节将至,是时候为除旧迎新做准备了,例如置办年货、大扫除等,同时也通过搭建花市牌楼、摆卖年花等营造过年的欢乐气氛。年年有新花样,也开阔了市民的眼界。市民在花市上既能看到国内外的各色花卉,又能品尝到各种地方特色小食,观看文艺表演。
除此之外,花市也为很多人提供了一个进行社会实践和体验生活的机会。很多学生、白领租个档口摆卖年花或工艺品,凑热闹的同时也学习做生意。其实,以前迎春花市还是青年男女进行情感交流的好机会。那时候要到花市摆摊,常常会叫上老友去帮忙,大家都很乐意。遇到美女光临,摆摊的小伙子更是乐意与之倾谈一番,时能听到“见你长得漂亮,就便宜一点卖给你吧”这样的对话,十分有趣。
广州名片:几十年“行花市”的经历,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潘剑明:印象最深的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花市,大家都是用桶装着花在街两边摆卖,没有搭棚架档口,即街两边卖花,中间行人。而现代则是中间搭棚卖花,两边行人了。后来有了广播,在迎春花市上就能听到一些本地民谣,还有香港的《好一朵迎春花》等迎春贺年歌曲。
广州名片:回忆一下小时候逛花市的情况?
潘剑明:以前由于场地狭窄,每年的花市都要占用很多街道、公共道路,只剩下一两条行车道给汽车行驶,交通十分不便。场地不大,人又多,完全是被人流推着走,让人想好好挑选一下年花都难。十几岁的时候,一听到要行花街就怕,因为行花街的人好多,担心自己和父母走散。那时候行花街很容易就会发生小孩走失的事情,而且又没有喇叭广播,一旦走散,很难找到。所以那时候行花街只顾着紧紧地跟着父母,根本无暇顾及周围的年花和灯饰。人流密集,扒手也容易得手,行花街还要时刻留神钱包,欢乐轻松的心情自然大打折扣。广州有句歇后语“大姑娘行花街———顾得上不顾得下”,从中就可以想象当时行花街“人贴人”的拥挤情景。
广州名片:这种状况什么时候得到改善?
潘剑明:大概在1986年后。首先是场地变大了,不再需要占用太多公共道路。如这些年天河区的花市主要都设在天河体育中心,黄埔区的则设在该区的体育馆里。场地大了,不影响交通之余,还让市民不用人贴着人行花街,不用老是担心会被“打荷包”。其次是交通便利,市民出行更方便。以前去行花街,很多人都是骑单车或坐公交车,而很多人即使是开车也不怕没地方停车,花市周围都有专门的停车场,还有地铁,更方便。以前很多人在花市上买了年花,挤公交车回到家,花都掉了一大半。
专业评估
花市体现了广州人求实重利的特性
广州名片:迎春花市体现了广州怎样的地域生态价值?越秀区文化馆:广州迎春花市与广州人的生活密切相关,还融合了广州人“讲意头”的传统。这些广州独特的花卉语言具有求实、重利、善变的特征,与广东人讲求实际、重功利的传统心理相符。比如,标价的数码与发财致富有关,“3”、“8”、“9”与“生”、“发”、“久”谐音,寓意生生猛猛、发财大利、长长久久,而花卉的价格也很讲究。
其次,广州迎春花市广采博收,品种越来越多,形式越来越广泛,充分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兼容性这一鲜明特点。花市一开始只限于素馨花,后来随着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开发出不少品种,并不断吸收外国品种,如茉莉、水仙、昙花等。
花市传统韵味有淡化趋势,它应该是全民传承
广州名片:有人说迎春花市越来越大,但节日气氛却大不如前,是这样吗?
越秀区文化馆:与传统迎春花市相比,现代花市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一方面,花市的规模越来越大,花卉品种也越来越丰富;另一方面,花市的传统韵味有淡化的趋势,在花市期间,有大量非花卉的摆卖摊档,虽然扩大了花市的规模,但一定程度上冲淡了花市的传统气氛。此外,花市严格的时间性规定也给花卉经营者带来了一定的经济风险;每年花市又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抽调一两万名人员参加营造和组织管理工作,对各方面都是一个不小的负担,花市也面临着经济亏损的局面。
广州名片:迎春花市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落选,为什么?
越秀区文化馆:虽然广州迎春花市在2007年已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落选,具体原因很难说,或许传承人缺失是一个问题。但是花市本来只是一个卖花的市场,到后来人们才慢慢形成过年行花街这样一个有浓郁岭南特色的习俗,很难找到具体的传承人,它应该是“全民传承”,比如通常搭棚的就仅仅负责搭棚,不一定在花市上摆摊,而摆摊卖花的或是花农或是市民,很少有既搭棚又摆摊卖东西的,即使是年年都想到花市摆摊的也不一定能投得到摊位。可以说所有广州人都是花市的传承人。
民间语文
广州童谣《行花街》:“年卅晚,行花街,迎春花放满街排,朵朵红花鲜,朵朵黄花大,千朵万朵睇唔晒……”
陈毅元帅1966年写《广州花市》“来年花更好,建设亦相同。旖旎春如锦,看花人更红。”
吴丽妮(广州人,90后女大学生):“过年在广州没地方可以去,所以花市年年都行,没开始的前几日都很兴奋,到来的时候就变得很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