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一词是怎么来的

2020-04-26 综合 79阅读
“历史”一词是怎么来的?
在古代,历史只称“史”,但“史”的范围比现在广泛多了,除了史本身的范畴之外,还有天文、地理、人事、灾祸等。古代记载史的人称史官,他们就是负责记载如前所述内容的。古往今来,对历史一词,说法很多。现代汉语中的“历史”一词,学术界很多人认为,是清朝末年从日语中引进的,并不是出自中国古籍。其原因是古文简炼,一般都用单字表述,很少用双字的,因此中文古籍中名词以单字为多,古代汉语中很难见到“历史”一词。《辞源》是古今汉语大型权威工具书,但里面也没有“历史”这个辞条,其“引进”的身份应该不会有假。但是且慢,就编者所知,“历史”一词在中国古籍中有多处出现,并且含义与现在这个词汇几乎等同。
在先秦时期,一般情况下,史书之名都不是用“史”字的。在先夏时期中国就有四部非常著名的史籍,名《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左传·昭公十二年》记有楚灵王称赞左史倚相之语:“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么说来,早在2500多年前,楚国左史倚相即已能通上古名著而闻名于朝野,遗憾的是《左传》上对这四部上古名著的内容与形式都没有具体说明。传说是由孔子所撰《尚书序》中说的:“伏牺(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喾)、唐(尧)、虞(舜)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雅诰奥义,其归一揆,是故历代宝之,以为大训。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由古代记载而论,广义的“史”其实就是人类一切活动的记录,我们可以由此推断,“坟”、“典”、“索”、“丘”可也被看作中国最早史书之名称。随后,记事的“史”一般被称之为“志”,如《夏志》、《商志》、《周志》等等,就是中国上古三代的历史;孔子所作《春秋》,就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影响深远,随后才有《吕氏春秋》、《晏子春秋》、《吴越春秋》等“摸仿”之作,“春秋”就成为史书之名;至汉代时,司马迁撰《史记》,班固撰《汉书》,这两部书都可以用史书冠名;后又有称史书为历者,如《吴历》、《晋历》等。在一段时间内,记、书、志等几个名字都曾并用过,如前四史就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而正史中除《史记》外,以“史”为名的,则是唐代初年写成的《南史》、《北史》。将历和史合为一词而曰“历史”,最初是韦昭撰写的《吴书》,书中有“(赵)咨曰: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之句;《南齐书》之《武十七王传·子响传》中,亦有“二主议加于盛世,积代用之为美,历史不以云非”之语。然较之于“史”字之现身频频,“历史”一词就少之又少,很难风其踪迹于典籍之中。到明代万历年间,袁了凡作《历史纲鉴补》,将“历史”一词作书名,产生很大影响。大约在明朝末年,日本人得到此书,如获至宝,带回东瀛,翻刻该书,广为流传。到日本更新学制,教育机构选用“历史”一词作为科目名称,其名始大盛。清末民初,我国学界先驱于学术名类方面多受日人影响,如皮锡瑞、章炳麟、夏曾佑诸史学前辈著书立论、传布新知,凡涉及史学时,都喜欢用“历史”这一词,国人受其影响,“历史”一词才为大家所熟悉。其实“历史”就是“历代之史”,与“史”字之泛指于含义上完全可以等同并用;综上所述,“史学”与“历史学”比较,实际上是一回事。此词产生,可比日本早了几千年。中国古籍汗牛充栋,不可胜数,且种类繁多,名目丰富。中国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历史”一词不可能是“引进”于倭冠外邦而来的。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