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老年痴呆与退休综合征有哪些?

2020-06-09 健康养生 158阅读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老人说:“我的记忆真差,东西放到哪里一转眼就忘了。”老年记忆障碍通常是自然衰老的现象。老人对陈年往事能记忆犹新,而对新近接触的事物或学习的知识都忘得快,尤其人名、地名、数字等没有特殊含义或难以引起联想的东西。

生活中,不但有许多失去记忆的老人,还有许多表现人、举止都显得傻乎乎的老人,他们就是患了老年性痴呆症。

小鹏的爷爷今年高龄77,以前他在县里的政府机构上班,现在已退休十几年了。但不管是单位的同志,还是家里的左邻右舍与亲朋好友,都知道他是一位通情达理,和葛可亲的老人。

可是,这两年一场大病过后,却变得不再搭理人,不管是谁一概不理会,还特别的爱占小便宜,不管是左邻右舍,还是亲戚或是自己儿女家的东西,只要看见就一概的拿到他的房间去,并秘密地藏起来。这样还不算,每到吃饭时,他却不知道吃,可人家一吃完,他就大嚷着要吃东西,有时甚至一整天都不吃饭,有时却不知一天要吃多少次。

小鹏不解地问爸爸说“爷爷以前那么好,怎么一生病就变得傻乎乎的呢?”

年幼的小鹏却不知道,爷爷是患了老年性痴呆症。

老年性痴呆的病因与表现

老年性痴呆又称老年性精神症,大多在老年后期发病,是由脑的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一种心理障碍。

首先,表现在人格的改变上:患者变得主动性差、孤僻、活动减少、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环境兴趣减少,对人缺乏热情,难以完成原已习惯的工作,不能适应新环境;对亲人亦漠不关心,情绪不稳,易激惹、暴怒、争吵,无故打骂人;病情严重者,甚至不修边幅,不讲卫生,常收藏杂物,缺乏道德感和羞耻感,当众裸体,性欲亢进,甚至出现有逆道德和违法的行为。

其次,还表现为痴呆综合征的症状,出现记忆力障碍,对近事记忆表现为“健忘”,病情加重后对远记忆也发生障碍,从而出现虚构及抽象思维障碍,思考问题易偏激,不分主次,固执己见;判断力出现障碍,多疑、妄想。

再次,睡眠障碍也是此病的一常见症状。病情严重时,病人会变得呆滞,完全丧失与人交往的能力,连洗澡、洗衣服、大小便等日常生活都不能自理。

老年性痴呆的发病原因和机理尚不完全明了,目前多针对兴奋、抑郁、妄想、意识障碍等症状对症治疗。

失眠患者可选用安定、利眠宁、硝基安定等作用缓慢而较易耐受者;兴奋及妄想患者可选用抗抑郁剂,但应严密观察;还可根据中医的辩证,来医治的原则采用中药治疗。此外,老年性痴呆患者生活自理有困难时应精心护理。

对于老性痴呆症,目前在医学与心理学上都还没有较好的抑制与治疗方法。药物治疗也不会有较明显的成效,因此病人的家属对患者,一定要精心照顾,严加看护,以防患者会做出什么意外的举动来。

老年记忆障碍

据统计,70岁健康老人的脑细胞数量要比20岁健康年轻人减少15%,脑的重量也减轻8%~9%;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10%,视力下降,视力超过0.6的只有51.4%。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记忆力。这些自然衰退,使老年人,一方面要为回忆某人、某事、某日期比过去耗费更多的注意力和时间,另一方面使他们要记住重要事情的能力大大下降,所以老年人总是表现得那么“健忘”。

老年人记忆的改善

为改善记忆力,老年人一方面要多用脑,勤用脑,使大脑处于一种积极功能状态。

经过不少科学家大量研究证明,通过食物疗法可增强记忆。

卵磷脂是大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智慧之花”。吸收后可释放胆碱,胆碱在血液中转换成乙酰胆碱,能增强人的感觉和记忆功能;它还能控制脑细胞死亡和促使大脑“返老还童”及降低血脂。卵磷脂多含在蛋黄、豆制品、动物肝脏中,但由于胆固醇含量也多,故不宜进食过多。鸡蛋、鱼、肉等可以提供乙酰胆碱的食物也较好,老人每天吃1—2个鸡蛋,可改善记忆力。

豆腐等豆类食品及芹菜、莲藕、茄子、黄瓜、牛奶等能使血液呈弱碱性;菠菜、白菜、卷心菜、萝卜类、香蕉、葡萄、苹果等也能使血液呈碱性。多吃这些食品,使身体经常自律地调节成弱碱性,对大脑的发育和智力的开发都是有益的。

供给含镁的食品。核糖核酸是维护大脑记忆的重要角色,而镁这种微量元素能使核糖核酸注入脑内。含镁丰富的食物有麦芽、全麦制品、荞麦、豆类及坚果等。此外,蛋白质对健康也很重要,多吃鸡、黄豆、沙丁鱼等有好处。

老年退休综合征

退休综合征是一种老年期典型的心理社会适应不良的心理疾病,是退休的老年人在退休后对环境适应不良而引起的多种心理障碍和身心功能失调的综合病症。退休综合征的心理特征是:孤独、空虚和忧郁。原本乐观的人这时候都可能变得情绪消沉。与此同时,身上的毛病也突然增多起来,健康状况每况愈下。

退休综合征的表现及原因

退休综合征常见的表现是孤独、空虚和严重失落感,体力和精力减退明显,自卑心理严重,同时伴有情绪忧郁,焦虑紧张,心神不定,喜怒多变,难以自控的症状。患者对事物毫无情趣和活力,懒散乏力,不爱活动,反应慢,严重时达到麻木迟钝的状态,看到老朋友、老同学、至亲好友或病或死,相继离去便有同病相怜之感。心理上老化现象加快,自感脑力和体力不支,悲观失望,从而促发多种身心疾病。

导致退休综合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退休后,生活模式的改变引起了心理上的不适应。退休以后由于职业生活和个人兴趣发生了很大变化,从长期紧张而规律的职业生活,突然转到悠闲的退休生活;难以适应而产生焦虑、无所适从,使人有一种失落感;有的人认为自己精力充沛、壮志未酬,完全能胜任原工作,现在让退下来就会产生失落感;还可能伴有轻度抑郁,认为自己被遗弃,无精打采,悲观,失眠。

特别是沉湎于辉煌的过去,为消逝的美好时光而遗憾,即产生抑郁。退休后体力和脑力活动减少,社交活动减少,生活单调,易产生心理老化的感受,并加速生理衰老进程,容易使人产生忧郁、焦虑、死亡来临的惊恐、疑病心理等问题。

一般而言,事业心强、好胜而善争辩、严谨而偏激、固执的人发病率较高;无心理准备而突然退下来的人发病率高且症状偏重;平时活动范围大而爱好广泛的人很少患病。女性较男性适应快,较少出现退休综合征。

警惕“空巢”现象

人类千百年来一直过着群居生活,是不喜欢孤独的,尤其是老年人,对于孤独可能达到恐惧或害怕的程度。有专家曾对13963名城市老人调查,发现40%的老人有孤独、压抑、有事无人诉说之感。1993年上海市曾对1446位老人进行调查,发现42.2%的老人平时仅在家门口活动,66.7%的老人则全年足不出户。子女远走高飞,年轻人离开家庭踏上社会,老年人告别社会重返家庭后,尤显得“孤苦伶仃”。

他们一旦感受到“空巢”的孤独,心理或情感的支持系统往往趋于脆弱。若老年患病者,更易对自身的价值表示怀疑、消极悲观,甚至产生抑郁、绝望的情绪,认为自己上了年纪就只能一步步迈向坟墓,重者还快速加入了老年性痴呆的行列。

退休后抑郁伤感是导致退休综合征的主要原因,如果老年人产生了以下这些情绪,就要注意自己是不是患了退休综合征:

首先是失落感。由于社交圈的缩小、人际关系的改变、无所事事的清闲、一些愿望的落空和遗憾等,干扰情绪而影响心理平衡,而产生失落感。

其次是怀旧感。退休后的空闲易沉湎于往事的回忆,及追忆过去的美好时光,但终因似箭光阴的流逝而产生“无可奈何花落去”的遗憾。久而久之,则心情抑郁,性格孤僻。

最后是恋友感。退休后远离同事,朋友、熟人相继作古,老来失伴,常常会感到凄凉悲切,忧郁孤独。

退休综合征的自我调节

作为即将退休的老年人,最重要的是心理上要及早作好退休前的准备工作,计划好退休后生活安排、充实退休内容等。一般提前一至两年就要着手进行准备。要克服心理的老化感和不爱活动习惯,有条件的老年人可以尽量继续发挥余热,参加一些适合自己体力和专业的社会活动,要做到“退而不休”,感到自己仍能对社会作出贡献。

平时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使生活丰富多彩,富有生气和活力。老年人在可能条件下也应为儿孙分忧解愁,使双方关系更亲密、融洽。有明显心理病症的时候应及时接受心理咨询与药物治疗。

其实,老年人只要心智尚在,是可战胜“空巢”孤独感的。首先,应看到社会的进步,新时代重任应由一代一代年轻人去担当,“尊老爱幼”改为“尊幼爱老”也无妨;其次,探寻家门内外各种消闲自娱之道,养花逗鸟、走亲访友等,优哉游哉、身心怡然。

当然,社会对退休老年人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家庭要关心和尊重退休的老年人的生活权益,要使他们感到精神愉快,心情舒畅。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