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适应的生活环境

2020-09-20 文化 375阅读
鹤是一种珍贵的鸟类,是我国国鸟,鹤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我国关于鹤与鹤文化的研究、记载很古老,也很普遍。
一、鹤的迁徒、饲养及鹤舞训化
鹤是随季节迁徒的候鸟类。夏季在西伯利亚、蒙古和我国北方的沼泽地上筑巢育雏。我市扎龙、哈拉海等地方,便是乌裕尔河下游与嫩江汇流过程中形成的湿地,是我国鹤类,特别是丹顶鹤主要繁殖的地方。鹤巢巢形很大,用杂草造成。每次产卵2、3枚,褐色,有不显著的红色或灰色斑点。《花镜》说:\"生卵多在四月,雌若伏卵,雄则往来为卫,见雌起啄之。见人数窥其卵,即啄破而弃之。\"鹤在冬季,南飞到长江流域一带过冬。《风土记》说:\"鹤性警,至八月,白露降,流于草叶,滴滴有声,即高鸣相警,徒所宿处,虑有变害也。\"\"徒所宿处\"是说它开始迁移。候鸟每年随季节而南北飞行,原因很复杂,把它归结为是由于闻到露滴声而引起的,那就大简单化了。
鹤的饲养历史,已很久远,最早的记载,见于《左传》。《左传·闵公二年》载:\"狄人爱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这个故事,一直成为只知娱乐,忘却国家大计的鉴戒。与此相反,西晋镇守荆州的名将羊祜,闲暇时从附近的江陵泽(洪湖)取鹤来养,却没有引起人的反感,人家反而为了纪念他,把江陵泽叫作鹤泽,后来整个江陵郡也叫作鹤泽了。又如北宋诗人杜甫,曾隐居西湖孤山,养鹤赏梅,不仕不娶,因有\"梅妻鹤子\"之称。据说有时杜甫外出,家里来了客人,家人把鹤放出去在天空盘旋,杜甫望见,就摇船回家。再如,经历史考察,鹤的饲养,一直属于\"吴人园中及士大夫家皆养之\"的有闲阶级的玩物。只有到了今天,才在各处公园和动物园里成为广大人民共同欣赏的珍禽。
古人养鹤还注意训练它振翼俳徊,廻旋舞蹈,叫做鹤舞。据《吴越春秋》载,吴王阖闾葬女时,曾\"舞白鹤于吴市\"。南朝宋鲍照写有一篇《舞鹤赋》,可见鹤舞训练的起源也是很早的。南朝宋林洪写的《山家清事》叙述了鹤舞训练的方法:\"欲教以舞,俟其馁而置食于阔远处,拊掌诱之,则奋翼而唳,若舞状。久之,则闻拊掌而必起,此食化也。\"
二、鹤的体态、生活习性引发的文化艺术
鹤有许多种,最著名、最常见的一种是白鹤,最初命名为白鹤,是从《诗经·大雅·灵台》\"鹿鹿濯濯,白鸟蒿蒿\"而来的。《文选》何晏《景福殿赋》作\"雎睢白鸟\"。睢睢,形容洁白的样子,与蒿蒿音义皆同,故\"白鸟蒿蒿\"同于\"白鸟睢睢\",白鹤之名,即来源于\"白鸟睢睢\"。白鹤除了羽毛洁白这个特征以外,其顶有一块红色的皮肤,朱红颜色,鲜艳欲滴,因此又称为丹顶鹤。丹顶鹤和洁白的羽毛互相映衬,显得格外鲜艳,倍受文人赞誉。白居易《池鹤诗》\"低头乍恐丹砂落\",刘得仁《忆鹤》诗:\"白丝翎羽丹砂顶\",都是对这一点的精湛描写。不过,在羽色方面,说丹顶鹤洁白也并不确切。因为它的颊、喉、后颈到背部都是灰黑色的。翼羽也有一部分黑色,当它敛翼的时候,这部分覆在背上,遮上短短的白色尾羽,就好像有一个黑尾。
鹤的长喙、长颈和长胫,都是生活环境和取食习性所造成的。《淮南八公相鹤以》说:鹤\"食于水,故其喙长;……栖于陆,故足高而尾雕。\"意为鹤吃水中之物,所以它的嘴长……栖息在陆地上,所以腿脚高而尾巴短。这里,言鹤的胫长是由于栖息于干燥的陆地所造成的,这不准确,实则是鹤一般栖息在沼泽地带,胫长与涉水有关,即生物各器官的发育、生成都与生存环境有关。《庄子》说:\"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就是说明它们的适应意义。
鹤休息时,常常直立身体,伸起长颈,向四方了望,故有\"鹤望\"、\"鹤立鸡群\"等词语,并引申比喻到人的身上。如《晋书·稽绍传》说:\"或谓王戎曰:\'昨于稠人中始见稽绍,昂昂然如野鹤之在鸡群。\'\"这是用以比喻他才能出众。但这也反映了晋代社会的讲究门第,轻视民众的意识,是不足取的。与此有别,也有人视鹤的舒展独立为一种美姿,堪与其舞姿相比。如白居易诗《鹤》云:\"人各有其所好,物固无常宜。谁谓尔能舞,不如闻立时。\"既赞扬直立之美,又借以申明自己怀有与众不同的志向。
鹤能生活数十年,是一种比较长寿的鸟类,所以又有\"鹤寿\"这一词语。在绘画上,鹤常与松、竹、灵芝配在一起,称为\"松鹤延年\"。从长寿这一点出发,又结合它翩翩云汉的飞行习性,更传说鹤是仙人的乘骑,并且成仙的人能化而为鹤,鹤也能化而为人。所以画鹤时,又常以云彩或浩渺的海洋为背景。宋徽宗赵佶有一幅画画了20羽白鹤,18羽在碧青的天空廻翔,两羽落在端门的鸱尾上。端门灰顶红檐,围绕着五彩祥云,气象堂皇,色彩绚丽。图名《瑞鹤》,还题了200多个字,说明祥瑞的意义。这与\"松鹤延年\"一样,从艺术角度看,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关于鹤与仙及仙境的联系,古诗中亦多有描述。王勃《怀仙》诗中有\"鹤岑有奇径,麟洲富仙家\"等诗句,是对修仙者所居之山、神仙所居之地的描述。崔颢《黄鹤楼》诗中\"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等诗句,更是借追忆黄鹤化仙来抒发失落心情的佳句,为历代广为传诵。刘得仁《忆鹤》诗云:\"自尔归仙后,经秋又过春。白云寻不得,紫府去无因。此地空明月,何山伴羽人。终期毕表上,瞻望令威身。\"该诗既为忆鹤成仙,更是诗人自己求进无门苦闷心情的流露。
鹤的项颈长,故气管也长,气管又在胸腔里蟠曲几转,增加了长度,象喇叭管子一样,加强共鸣作用,因此,鸣叫起来,声音就显得格外嘹亮。关于鹤的鸣声,《诗经·小雅·鹤鸣》就有\"鹤鸣九臬,声闻于野\"之句,意为白鹤在深远的沼泽中鸣叫,声音嘹亮传遍四野。朱熹《诗集传》对其注说:\"闻八、九里\",也是说它鸣声响亮,很远就可听到。白居易《答裴相公乞鹤》诗:\"警露声音好,冲天相貌殊。终宜向辽廓,不称在泥涂。\"则是对鹤的鸣声、姿貌、高翔、珍洁的全面赞美。
三、历代文人通过对鹤的描写以抒发情感
历代文人藉鹤抒情,极为普遍。历代文人中,以唐代白居易最为典型。描写形式亦有多种,兹举以下几项为例:
1、因孤寂、不得志而伤怀。
如白居易《感鹤》诗:\"清音迎晓月,愁思之寒蒲。丹顶西施颊,霜毛四皓须。碧云行止躁,白鹭性灵粗。终日无群伴,溪边吊影孤。\"是说白鹤虽有清亮远播的声音,美丽的顶颊和羽毛,但缺少志趣相通的同类,也只得形影相吊,孤立溪边。再如孟浩然《白云先生王廻见访》诗:\"闲归日无事,云卧昼不起。有客款柴扇,自云巢居子。居闲好艺术,采药来城市。自住鹿门山,常游涧泽水。手持白羽扇,脚步青芒履。闻道鹤书征,临流不洗耳。\"表达了隐士的孤寂、落魄又希望出仕的心情。
2、因怀才不遇而冷漠现实,甚至于想逃离现实的愁苦心情的抒发。
如崔颢《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村,春草萋萋鹦鹉州。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反映了欲避开使人愁苦的人事,去往仙境,却又寻不到去处的心情。白居易《池鹤》诗:\"池中此鹤中稀,恐是辽东老令威。带雪松枝翘膝胫,放花菱片缀毛衣。低廻且向林间宿,奋迅终须天外飞。若问故巢知处在,主人相恋未能归。\"全诗赞颂鹤可以洁身择处,而自已徒为羡慕而不如鹤的心情。
3、抒发清高、不与乱世同流合污亦不为仕事缠绕的情操。
李欣《望鸣臬山白云,寄洛阳卢主簿》诗\"远映村更失,孤高鹤来傍。胜气欣有逢,仙游且难访。\"是自比于鹤,以示清高。白居易《池鹤》诗:\"高竹笼前无伴侣,乱鸡群里有风标。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是通过对鹤的描写,述出自羡、自爱的心情。白居易《题笼鹤》诗:\"经旬不饮酒,逾月未闻歌。岂是风情少,其如尘事多。虎丘惭客问,娃馆女后 人过。莫笑笼中鹤,相看去几何?\",是说为尘事、仕事所缠之人,如同笼中之鹤,也就泯灭了志向。白居易诗中,最能体现其不与庸俗之辈同流的代表作,是《池鹤八绝句》,尤其是其中的《鹤答鸡》、《鹤答鸟》、《鹤答鸢》、《鹤答鹅》四首,最鲜明的道出了鹤与鸡、乌鸦、鸢、鹅不同之处,阐述了诗人清高自赏的心情。
4、历代文人对鹤与生活环境的描写,也提出了重视环境文化的问题。
清代人陈淏所著《花镜》一书说:畜鹤\"之地,须近水竹水池沼,方能存久。\"这是为了适应它野生时栖息沼泽间的习性。绘画中也常以青松、修竹、芦苇、草地为背景,既与鹤的修长的姿态相调和,也反映了鹤的生活环境。随着人类活动区域的扩大,原始森林、草原、沼泽受到砍伐、垦殖或破坏,会影响到许多野生动物的生存。像鹤一类大型鸟类,因为它们产卵少,繁殖率比较低;身体大,食量也大;又因为身体大,目标显著,容易受敌害攻击,也容易被人捕获。唐人张九龄所著《郡中见群鹤》诗:\"晓日东田去,烟霄北诸归。欢呼良自适,罗列好相反。远集长江静,高翔众鸟稀。届烦仙子驭,何畏野人机\",意为早晨群鹤迎着太阳飞向东边的田野,傍晚从霞空中飞回北边的沙洲;群鹤飞翔列行相伴,一路高声鸣叫自由自在;远处群鹤聚集沙洲,长江显得平静;高空群鹤翱翔,众鸟为之希少。不须烦劳仙人的驾坐乘骑,不所农人的机槛猎捕。这种舒适的生活,只是诗人的想象之词。实际上,这样的生存环境,古时少有,现今更为鲜见。一般说来,它们的生存条件越来越不利,数量也在逐渐减少下去。现在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如何让它们以及其它的珍禽异兽能够很好的繁殖,如国家设立自然保护区、严禁捕杀等,是很重要的工作。鹤生态环境的保护,其环境文化的研究,也是鹤文化的一部分,并且是鹤文化长期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