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后的美国

2020-05-27 文化 83阅读
20世纪是一个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密不可分的时代,从未有过这样一个批评理论缤纷斑斓的时代,从未有过这样一个小说不断对外扩张和对内深掘的时代。尤其是进入20世纪后半期,涌现了如此多自觉转向小说写作的批评家们,像罗兰·巴特、大卫·洛奇、克丽斯蒂娃等“严格的文学科学家”都有文学作品出版。大名鼎鼎的安贝托·艾柯更是多本畅销小说的作者,曾被誉为“20世纪后半期最耀眼的意大利作家”,其创作热情与年岁并涨,近期还有小说《波多里诺》问世。
同时,我们发现许多小说家也某种程度上“背叛”了小说,对向来“激情受到无可奈何地压抑”的批评领域兴趣大增。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量的“元小说”(metafiction)以一种并非焕然一新的风格引人注目,这些小说的作者都是这样一些人:“他们清楚怎么讲故事,但他们的叙事却在自我意识、自觉和反讽的自我疏离等不同层面上返回叙事行为本身。”
其实早在18世纪,英国作家劳伦斯·斯特恩就写作了《项狄传》,该小说专门对话语技巧进行着各种试验,频频利用话语打断或延迟故事的发展。这种叙事的自我审视一直被称为“元小说”。在20世纪“重生”的 “元小说”仍然继续追求文本的自我揭示和语言实验,却显然与以往文本中的自我意识或介入叙述等手法有别。
在20世纪的叙事过程中,作者于叙述者的视角之外,吸收了文学批评的视角,产生了一种批评与小说的合成物,即巴特所描述的理论与虚构作品的整合。英国学者马克·柯里提出以“理论小说”(theoretical fiction)更换 “元小说”的指称,“理论小说”同时包括:更富创造力的批评和新的具有批评思想的小说——换个“术语化”的说法,就是作为虚构作品的文学批评和作为文学批评的虚构作品。
20世纪60年代后的美国,后现代小说大行其道,大批个性鲜明的作家层出不穷。前有加斯、品钦、巴勒斯,后续梯姆·奥布莱恩、罗伯特·库弗、劳瑞·安德森等,他们的文本超乎想象地新异,给读者带来了新鲜、难忘的阅读体验。
以下,笔者将通过解读美国后现代作家梯姆·奥布莱恩的《如何讲述真实的战争故事》一文,领略后现代小说家们的文本特色,进一步理解“作为文学批评的虚构作品”的特质。
1.命名
美国后现代小说的名字一般都特别有趣,不是抽象或自然科学类的词汇,就是奇怪的疑问或郑重的结论,像品钦《熵》、巴勒斯的《走在你身边的第三者是谁?》、劳瑞安德森《战争是现代艺术的最高形式》、厄秀拉·勒·魁恩《她消除了它们的名字》……奥布莱恩亦不从俗,他竟然给自己的小说起了一部工具书似的名字——《如何讲述真实的战争故事》。
笔者曾读过一则报道,大意是说美国人民最爱买的是讲授实用方法的书籍,诸如《如何成为一个成功人士》《营销的战略》《学习的革命》等可都是榜上有名的畅销书。美国人奥布莱恩大有可能是故意戏仿这类工具书的命名。这样具有明确实用指向的名字,似乎还透露了该篇小说的创作意图:作者不大关心哪一个“真实的战争故事”,他主要想揭示这种故事是如何被讲述,如何被构建出来的。
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后现代史学对作者的影响。所有我们可知的所谓的“真实的战争故事”无一不是叙事的产物,叙事则必然受叙述者的自我意识影响。史学著作或很多传统小说一向使用“佯装使世界自述并作为一个故事自述”的话语,从而体现其叙事的真实、客观、可信。而后现代史学却将那种“非人称的全知手段”暴露了出来,认为一切历史事件都不可避免地会被叙事者再次建构,让读者记住、正被呈现的历史不过是一种创作。
笔者不便对此史学观点加以评论,但作者奥布莱恩肯定深受其启发,小说题目《如何讲述真实的战争故事》似乎正是对那些一脸公正的新闻报道、史书记载等发出了质疑:“你们凭什么认为自己讲述的故事就是真实?”
2 开端
他在小说一开头就声称:“这是真的。”紧接着才进入叙事:“我有一个朋友在越南。”为什么作者要在叙事之前,发誓似的向读者保证他对事实真相的忠实呢?
作为批评家的安贝托·艾柯曾写道:“处理一件小说作品的基本原则是,读者必须心照不宣地达成一个小说的共识……一旦我们达成了小说的共识,我们就假装这些事情真的发生过。” 传统的叙事几乎都隐含着希望虚构被视为事实的企图。本来时至当代,读者习惯于相信作者已经数千年,奥布莱恩即使不表明他叙事的真诚,读者依然会立刻接受叙事者有个朋友的确在越南的事实。
这句话如此醒目地出现在一部“元小说”的开端,引发读者思绪开了个小差,不再一头扎入叙事话语构建的故事中去。一方面,这句话反讽了传统的战争报道、记载,讽刺那些表面客观公正的文字其实真假难辨,质疑我们所知的战争事件的真实性。另一方面,这句话也显示了作者对自己这部小说的信心,既然传统的叙事方式存疑不小,那么这篇揭示它们叙事构建过程的文章可是说真的。问题是所有的叙事话语都避不开虚构的本质。
“这是真的”,作为一句无效的肯定,迈出了作者奥布莱恩取消作者在文本中权威地位的第一步。
3.章节安排
作者于文本中,处处提醒读者注意他的叙事方式。一共数十个段落,被组合为十二个大的章节,两个章节之间空一行以示区别,不作序号标识。第一章纯叙事,第二章批评第一章中的叙事;第三章又是叙事,第四章则讨论第三章的叙事行为——依次而下,全文基本以一叙事一批评的规律安排了十二个章节。其中,第五、六章比较特殊,都是在本章内先作叙事学的批评,然后进入叙事。从第七章的批评至十二章的批评,文本又恢复为叙事、批评相轮换的章节结构。
这样一边建构,一边解构的写作方式,正是后现代小说呈现话语矛盾的重要手法。马克·柯里认为,“后现代小说是反叛两种主要的哲学逻辑规律的小说。第一个规律叫非矛盾律(non-contradiction),即:一个论点如果自相矛盾则不能成立;第二个规律叫因果律,这一规律不仅将哲学观点,而且还将小说中的事件、小说与批评的关系、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关系以及一般性个人经验与历史经验组成一种线性序列。”小说是一种文学虚构行为,所以它不必像哲学一样必须受规律的限制。后现代的“元小说”或“理论小说”通过自我对叙事行为的解析,质问了传统哲学观点的确定性,变得复杂深刻,“因此在当代文化中获得了认识论的重要意义。”
4.故事和理论的互文
如前所述,《如何讲述真实的战争故事》主要分为叙事和叙事学批评两部分,二者通过自然的轮换产生了一种独特的互文效果。这样的小说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突出了叙述理论的作用。它迫使我们考虑的不仅是真实的战争事件到底是什么,更是这些事件到底是怎样由其它文本进行表现的。这种小说“将某些明确的陈述式的、传统上属于批评或理论的话语融入小说。”比如文中出现了这样的话语:
在很多情况下,一个真实的战争故事是可能不被相信的。如果你相信了,也会带点怀疑。这要看可信度如何。通常那些疯癫的东西是真实的,而那些普通的东西并不是真实的,因为有必要用普通的东西使你相信真实的、令人难以置信的疯癫。否则你就不可能讲述一个真实的战争故事,有时候是无法讲述的。
又如:“你可以讲述一个真实的战争故事,以一种似乎这事情永远不会结束的方式讲述。”“真实的战争故事不能概括出什么。它们不沉溺于抽象或分析。”“你该如何总结呢?”“概括战争就像概括和平一样。几乎每样东西都是真实的。几乎没有一样东西是真实的。”“一个真实的战争故事并不依赖这种真实。”……
这种对叙事可靠性的质疑,还出现在似乎是纯叙事的章节里。举例而言,第一章叙述的对象是一封信,信是主要人物鲍勃·基利写的,他在信里动用了许多修辞手段来增强自己叙事的可靠性,他倾注了几乎要掏出心来的情感,可好友的姐姐——那个蠢娘们从来没有回信。读者一眼可以看出鲍勃·基利这个人在写信时是挺认真的,他想写出好友生前在越南真实的生活状况,最后他的叙事却因为“忠于淫秽和罪恶”,被好友的姐姐拒绝相信了。这无疑是极大的讽刺和悲哀:“如果你不喜欢淫秽的东西,你就不喜欢真实;如果你不喜欢真实,你要当心投票表决。把那些家伙送到战场去,等他们回来讲脏话。”
再如第五章里,米歇尔·桑德斯跟“我”讲了一个神乎其神的故事,细节极其详尽具体,但他本人那天根本就没有在场。一个故事参与者尚不能做到叙事翔实,米歇尔作为局外人显然在虚构。很快,在第六章里,米歇尔就坦白了“昨晚,我不得不编造了一些东西。”作者在第七章对以上两章的叙事行为作了评论:“如果一个真实的战争故事有着某种道义,这道义就像被织进布的线。你不能把它梳理出来,如果没有解开更深层的意义,你就不能提取出意义。最终,其实对于一个真实的战争故事也没什么可说的,也许只会说‘噢’。”
在文本的最后两章里,作者质疑了读者对于某种“答案”或“结论”的期待,同时又表达了自己对叙事能够逐渐接近真实的期望。“你可以通过疑问,讲述一个真实的战争故事。譬如,你问道:‘这是真的吗?’如果这个答案对你很重要,你就找到答案了。”“某种事情可能发生了,但可能是谎言;某种事情可能没有发生,但可能比真实更接近真实。”叙事者与事件本身之间尚有距离,读者与叙事者之间是一段距离,读者所得出的“答案”与“真实的战争事件”又有多远?那些“从不回信的姐姐和人们”不想听战争里的真实事件,却只要某种关于战争的结论。
此外,作者还认为通常女性听众(读者)特别喜欢找寻自己已设定好的答案,她们不容易理解真实就是那么让人难以接受,她们编造事实使自己相信一些对生活所下的肤浅判断。作者眼中真实的战争事件,成了永恒的阳光、爱和回忆。真实包含着令人恐惧、憎恶、热爱、伤感的一切东西,而拒绝真实,就等于回绝了这一切真实所能灌溉我们灵魂成长的水源。
由此可见,作者通过叙事与叙事学理论的互文,将读者引向了对自己可知的战争事件是否真实的思考。几个名字虚构,经历却真实的美国兵断断续续的故事,不如战地记者对越战的直接报道那样飞速及时、激动人心,也不如历史书中那样客观、准确。但这篇具有自我解构特色,并不断突出历史主观性的小说,令读者获得了一种看待以往以后战争报道或记载的全新方式。我想,这就是后现代小说的可贵所在。
参考书目:
1.《美国后现代短篇小说选》杨敬仁等译,青岛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2.《后现代叙事理论》[英]马克·柯里著,宁一中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3.《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申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5月第3版
4.《悠游小说林》[意]安贝托·艾柯著,俞夏冰译,三联书店,2005年10月第1版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