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许对“心理健康”这个词感到生疏。人们在日常生活里,经常谈论和使用“身体健康”这个词语,而很少说“心理健康”;长期以来,人们只注意到生理上存在着健康问题,而忽视了心理上同样也存在着健康问题。
比如说,在日常生活里,许多人都体验过在学习、工作、婚姻、家庭、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许许多多的心理学问题,这些问题如若处理不当,就会造成人们的心理矛盾、情绪紧张、忧愁苦闷等等。如果人们对这些来自身体内部与外部的刺激适应能力很差,那么,这些刺激便会成为恶性刺激,损害身心健康,并可导致心理上的失常,甚至会引起心理疾病。所以说,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健康”的意义,只着眼于生理上的、身体上的健康,而忽略了心理上的健康。
其实,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因为人是生理与心理的统一体,身与心的健康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着的。随着人类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和提高,怎样保持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病,势必会成为越来越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也许你会按照一般的生活逻辑来推论。“健康”的反面就是“不健康”;而“不健康”就意味着“疾病”;那么,心理不健康就是“心理疾病”喽!这种推论由于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因而结论不一定确切。关于这一点,以后将专门论述,这里暂且不说。不过,“心理疾病”确实是存在着的。你知道吗?人的心理在接受来自身体内部和外部世界的种种刺激后,会发生微妙的变化。这正如同天气一样,有晴也有阴,有风也有雨,有时雷雨大作,有时风雪交加。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如果一个人的心理状态犹如一潭死水,一点也不动荡,从精神医学的观点来看,这反倒是不正常的了。
人的心理受到身体内外刺激后发生“微妙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不同的人在接受同样刺激的情况下,心理反应在程度范围的大小上,以及在时间延续的长短上是不同的。例如,青年人在考试失败或者失恋时都会悲叹。但是有些人悲哀难过的程度小,过一阵子也就淡忘了;可是有些人却“痛不欲生”,经过很长时间仍然郁闷苦恼,有的人则会从此一蹶不振。(2)除了上述量上的差别外,在“质”上也会不同。两个人目光相遇,本是极正常的事,可是有些人却主观地猜疑别人是蔑视他(她);伙伴们相聚在一起欢笑谈论,本是很平常的事,可是有些人却疑惑别人在嘲笑他(她)。这种由于主观臆测,而扭曲了事物的性质,就是心理上的反常现象。(3)也有些人不合时宜地表现为心理上的不协调。比如,该哭的时候,他(她)反而微笑起来;该笑的时候,他(她)却哭泣起来,等等。
以上这三种心理反应形态,都程度不同地说明了,在日常生活里,确实存在着行为失常,心理上不够健康的现象。
但是,我要提醒你,心理疾病的概念比较广泛,你对心理疾病既不要“自我诊断”,也不必惊慌失措。因为心理上的(或者说精神上的)疾病,可以分为不同程度的许多种。比如,疯狂、严重的精神分裂,被认为是最严重的一种。这种心理疾病的患者无法照料自己,无法独立生活,更不能期望他们对社会尽义务、做贡献。可是也有比这轻微得多的心理疾病。比如,因为某种困难问题不能解决,而引起头痛,因为忧虑过度,而引起失眠,由于厌恶,而引起呕吐,由于精神上遭受严重打击,而引起瘫痪等等,以至由于各种正常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破坏所引起的焦虑、恐惧、悲观、脆弱、易怒、敏感、孤僻、胆怯等等一切心理失常、变态,都可以归类到广义的心理疾病的范畴中去。这是大多数精神医学家们的主张。我在这本小书里,也是从这个意义去理解和解释心理疾病的。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心理失常,或者说心理变态,都可以叫做“心理疾病”。你能说一个碰到一点点高兴的事就哈哈大笑,遇见一点点难过的事就痛哭流泪的人,和“疯子”差不多吗?这种人很可能是感情容易激动或者神经质的人。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常常会说某人是“神经病”,某人是“疯子”。这其实不过是在一时气愤、鄙视的情绪下的一种渲染和夸张而已,未必就认定他们真的是精神分裂症或疯癫症患者。
当然,如果一个人的感觉知觉、思想情感或者行为活动,脱离一般正常人的模式,而有种种程度不同的病态表现,那就显示出了这个人潜伏着对周围环境不能适应的心理缺陷。这类人往往难于或者失去了控制自己的内在感觉的能力,因而也就难于适应外在的环境。他们起初仅仅表现为心理失常,如果不注意很好地保持和增强心理健康,任其发展下去,最终就有可能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一个平日总是“疯疯癫癫”的人,若不注意心理健康问题,也许就有可能真的会成为疯子,一个素常总是“神神叨叨”的人,若不注意增进心理健康,就难保证他永远不会变为神经分裂者。这正是一定的量变会转化为质变的道理。
接下去我想对你讲的一点是,我在这里讲的心理疾病,主要是针对那些有轻微的变态行为,或是稍有超越常规行为的人讲的。粗浅地讲来,心理健康学也就是预防与治疗这些人的心理缺陷,以及研究怎样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的一门学科。心理健康学并不是研究常态的行为和极度变态的行为,因为常态行为和极度变态行为,按学科分工则由另外一些学科来研究,比如,青年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等。
至于“常态”与“变态”,或者说“正常”与“失常”的区分,下面另有专题讨论。这里可以先讲一下的是,所谓“常态”,说到底是一种不够科学、不准确的、抽象的概念,它和“变态”并无截然不同的严格界限。因为人们的生活是不可能完全处于理想的常态环境中的,尤其是在激烈动荡的社会变革时期,人们的心理适应往往容易发生困难,而且每个人的行为,由于时间、地点等条件的不同,多少都会有一些稍微的变异表现,只不过是仅仅没有和周围环境发生重大的冲突,因而不能划分归类于“变态”。
但是,如果对这些轻微的变态和稍越常规的行为变异,不予重视,任其恣意发展,那么日久天长,就会产生影响。因此,从防患于未然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应该善于了解自己,把握自己,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措施来防止和治疗心理上的疾患,以及行为上的不适应症状,从而不断地增进心理健康。
我相信,人们若是掌握了关于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就会有助于排除内心的干扰,避免心理冲突,从而有效地去解决困难,顺利地度过挫折和战胜逆境。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每个人都要既重视身体保健,又注意心理保健。
你也许会说,心理健康与否,只不过是个人的小事,和别人、和社会没有什么牵连,你说错了。比方说,如果一个人手脚不灵便,但心理健康,那末对于他的人格影响不大,反之,如果肢体健全而心理缺陷大,那就不仅对于他的生存价值会产生影响,而且对于整个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而,不论为了个人、家庭,还是为了民族的命运,我们每个人都应当保持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