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林:哪些因素会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越是将自己认同为上层阶级的人,就越认为现在和将来阶级阶层之间的冲突较小;反之则认为冲突会严重。”
“城市公众的自我阶层认同明显带有‘向下偏移’的倾向,表明中国远未形成一个中间阶层占主体的社会。”
“目前中国城市社会中正在产生着一种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类型,即由社会价值观念的差异导致的社会冲突。”
上述这些结论,来自于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李培林研究员主持的“中国城市居民社会观念调查”,该调查的研究成果最近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以《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一书结集出版。该社随后推出的《中国中产阶层调查》和《全球中产阶级报告》,使社会广为关注的“中产阶层”问题进一步升温。《全球中产阶级报告》和新近由新星出版社推出的《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等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全球化语境下培育中国“中产阶层”的有益借鉴。
在今年2月21日举行的、主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0次集体学习上,李培林是主讲人之一。近日,笔者就理性认识当前社会矛盾和构建和谐社会等问题,专访了李培林研究员。
我们的研究是“事前的研究”
问:您领衔撰写的《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一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一项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后,引起了较大反响。您能介绍一下这项研究的主旨和特别之处吗?
李培林:中国经济当前正进入新一轮的高速成长期。但是,也要冷静地看到,在利益格局调整和社会构成发生深刻变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新型的社会矛盾,有的矛盾甚至比较突出、比较尖锐。在个别地区,一些集市口角、房屋拆迁纠纷、土地征用分歧等日常生活的矛盾,都可能因处理不当而演变成对抗性的冲突和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因此,在今天,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矛盾,是一个值得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能否处理好这些矛盾,直接关系到改革开放的进退兴衰。
这项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我们的结论不是一种简单的看法和判断,而是来自对经验调查资料的数据分析。在研究现实中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时,有两种观察视角,一种是从冲突事件的结果去进行追因研究———事后的研究,这是目前多数研究的思路,另一种是从主观意识和行为倾向去进行追果研究———事前的研究,这种研究的重要性目前往往被人们忽视。我们的研究就是尝试着进行“事前的研究”。我们的研究要探讨的基本问题是:究竟是什么因素会影响中国民众未来的社会选择和取向?中国的各种社会力量将围绕哪些焦点问题重组?这种力量重组将依照什么样的规则?
价值观念的差异导致社会冲突
问:请问您的研究成果中都有哪些新的发现,最基本的结论是什么?
李培林:我们在书的最后,曾概括了7个主要的发现,在这里不可能一一细说。这些发现多数都在围绕着一个主题,就是揭示一种新型的由价值认同矛盾引发的社会冲突意识。在现实生活当中,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利益性矛盾,物质利益的差别是造成各种社会冲突的根本原因,人们以往对社会冲突的分析,也主要是集中在对物质利益矛盾的分析。但我们的研究发现,在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城市社会中正在产生着一种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类型,即由社会价值观念的差异导致的社会冲突。
问:您能不能说得更通俗一些,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历的各种社会矛盾,基本上都是因为利益问题引起的,价值认识差异真的那么重要吗?
李培林:我们可以从一些具体问题入手。比如失业问题,人们常常说有一个5%~6%的自然失业率,也就是为了保证劳动市场的竞争性而存在的可接受的失业率,超过了这个失业率就会产生一些社会不稳定的风险。但实际上,各国的情况不同,很多国家失业率长期超过10%,社会也比较安定,因为有公平的竞争规则和较完善的相关保障制度,人们主观上的承受能力也就更强。
再比如收入差距问题,我们常说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超过0.45或0.5就是超过警戒线,但这也要看人们对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的看法。同样的收入差距条件下,如果普遍认为,这种差距基本反映了社会贡献大小和人力资本的情况,那么就不会有太大问题,而如果都认为游戏规则不公平,富起来的都是靠权钱交易,都想自发地去改变游戏规则,那社会就乱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大对各种非法收入的打击力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维护社会公平,是保持社会稳定更为重要的政策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