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赵匡胤还是要把都城定在开封而不是长安洛阳?

2023-05-05 综合 38阅读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建立了大宋王朝。定都对于一个新建王朝来说,意义重大。然而奇怪的是,他没有选择在长安或者洛阳建都。而是把大宋的都城定在了开封。开封处于四战之地,易攻难守。为何赵匡胤最终还是决定将都城建在这里呢?

要知道,长安曾经作为隋唐帝国的首都长达280年之久。掌握关中金城千里的地利之便,凭物态借山河之固退可以守,雄踞上游之胜进可以攻,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被称为“京”的都城。而洛阳作为政治中心自东汉,曹魏乃至隋唐年间,也都有被定位都城的记录。而且洛阳位于洛水之滨,交通便利,商业繁华,还有此前历朝历代留下的大量宫室。最重要的,洛阳对于赵匡胤而言还是龙兴之地,这里是他出身的地方。但是赵匡胤也没有将大宋的都城选在洛阳。

其实赵匡胤在定都开封后,还是动过迁都的心思的。他曾经向大臣们表示,要把都城迁至洛阳,在遭到大臣们的强烈反对后,他在愤怒之中甚至刺激朝臣说,不但要迁都洛阳,而且将来还要进一步迁往关中,定都长安。但是最后因为群臣的激烈反对和现实的原因,赵匡胤还是没有能够实现迁都的愿望。其实对于他来说,定都开封,是一个非常无奈的选择。

自隋唐以来,长安,洛阳屡遭战火兵乱,宫室焚毁,河渠废弛,人烟稀少,已经无法满足作为宋朝都城的需要。而且重建显然是要花费巨大的代价的。但是大宋王朝草创之际,百废待兴,经济上并无这样的实力来实现。虽然长安、洛阳有作为国都的天然地理优势,但是要在这两座城市建都的代价显然不是赵匡胤所能承受的。反观开封,自五代十国后梁朱温开始,中原政权就一直以开封作为都城,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政治底蕴。而且开封交通便利,水陆运输都非常方便,经过多年的发展,商业繁华程度已远远超越同时期的长安、洛阳。无论是政治基础还是经济基础,就当时而言,开封都比长安、洛阳更加适合作为国都。

另外,从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的角度考虑,长安洛阳也已经不再适合作为都城。在隋唐以前的关中地区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农业发达。能够承担起大规模的人口扩张和城市发展。但是自唐中期以后,气候变的越来越寒冷干燥,这在中高纬度地区更加明显。特别是东南季风由于受距离递减规律的影响,西北地区气候大陆性越来越强,水资源越来越匮乏,使得关中地区的农业经济衰退严重,民生困难,社会矛盾突出。而且自唐朝中期以后,因为北方战乱和自然因素的双重作用,经济中心逐渐向南方转移。南方地区生产的粮食、布匹等物品依靠漕运运往长安。但东罩游源南的物资经过漕运运往长安的成本巨大。相对而言,开封距离南方经济发达地区距离更近。而且开封位于华北平原与黄淮平原交汇地,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周围河网密布。本身的农业生产也足可以支持开封作为都城的需要。

从大宋政权的内部来看,建都开封沿袭五代的政治中心,更加有利于稳固统治和防止藩镇割据。藩镇割据是从唐朝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也是赵匡胤最大的心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不遗余力用尽各种手段来防范武将的坐大。开封虽不利于防守,但是胜在地理位置相对于偏西的长安洛阳来说更加居中,更加有利于平定地方叛乱和解决内部的割据势力。而且在后晋时期,丧失了燕云十六州的中原政权,面对北方的契丹就已经是无险可守。赵匡胤是由收回燕云十六州的想法的。显然,开封比长安、洛阳来说,位置更加靠前,更加适合作为一个进攻契丹的基地。

虽然开封无险可守,有着很大风险。但种种因素都决定了宋朝的都城更加适合选在开封而不是长安洛阳。宋朝统治者也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来加强开封的守备力量,譬如规模庞大的中央禁军;通过“杯酒释兵权”对武将权力的限制和削弱;大幅提升文官的政治地位等等。这些举措在客观上都起到了一定的巩固开封作为政治中心的作用。当然,到了北宋末期,汴河失修,河道不通,漕运不济,大宋命脉被断,政权自然就崩溃了。

不过,在宋朝以后,再也没有一个全国性的政权将都城定在长安或者洛阳了。这也从历史上验证了宋朝不把都城选定在长安、洛阳的磨做正确性。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