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目】商人
【基本释义】商朝的商业十分繁荣,有"商葩翼翼,四方之极"之称。商民善于经商,周初将这些经商的人通称为"商人"。
今泛指个体以自己名义专业从事商品交易或商业活动的人。
折叠详细解释
1、专业买卖或交易者。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商人弦高,将市於周。"
宋曾巩《义仓》:"至开元,自王公以下至於商人皆有入,故义仓之实,至六千万以上。"
《东周列国志》第五回:"时秋七月中旬,见田中早稻已熟,吩咐军士假扮作商人模样,将车埋伏各村里,三更时分,一齐用力将禾头割下,五鼓取齐,成周郊外,稻禾一空。比及守将知觉,点兵出城,郑兵已去之远矣。"
2、周初商朝遗民代称。
李二和《殷商时期的水运·商人的由来》:"夏以后的商朝,逐渐建立了奴隶制国家。随着生产力不断提高,商朝的商业贸易也得到空前发展并出现了水陆运输行业化和专门从事商品流通和交换的商人。但是,当时却并不叫商人也并没有商人这个名称。公元前16世纪时,商族在一个叫亳的地方(今天的河南商丘北)建都,后又迁往殷地,即今天的河南安阳小屯村,史称'殷商'。商族主要活动在当时被称为滳河的清漳、浊漳两河流域。在殷商建国的600年间,虽曾八迁都城,但一直在清漳、浊漳两河一带。商,之所以为商即名于此。后来,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可是周公旦对商朝心存疑虑、仍不放心,为了消除商朝的历史痕迹,遂将滳河改名为漳河。周王除了对商朝的贵族集中于一处严加管束外,对其善于经商的商遗民也基本限制其自由,并只准许其继续经商。这些被集中管束的商遗民经商者被通称为'商人',以便与周朝人区别开来,这显然带有轻蔑和歧视之意。年深月久,人们慢慢淡忘了商人"贱民"的含义而成为了买卖人的代称。三千多年来,'商人'的称呼遂一直经久不衰。"
3、"商人"的由来。
周武王灭商后,商的遗民被周公迁移至商丘,由于失去土地无以为生,这些人只好靠小买卖维持生计久而久之,做买卖成为他们专门的职业,因为他们是商朝的遗民,所以被称为"商人",而买卖的职业也被称为"商业"。
折叠"籍贯"
中国历史上虽然长期处于农业社会,比西方国家进入商业社会晚了几近一个世纪,但中国商业其实早在奴隶制时期的商代和西周就已经产生。在商朝繁盛时期,一部分商族人经常到周边民族地区开始农贸产品互换方式,因此,在外族人心目中,做买卖的就是商族人。商朝灭亡后,商族人做买卖的就更多了,虽然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买卖人已不再以商族人为主体,但人们却习惯仍把"商人"作为买卖人的通称。明代山西汾洲商人王文素
最初,人们把做贩运贸易的叫做"商",坐售货物的叫做"贾",即所谓"行曰商处曰贾"。到了春秋时期的商贾,已被列为四民之一。《左传》称"商农工贾,不败其业"(宣公十二年),又称"商工皂隶,不知迁业"(襄公九年)。尽管此时商人的社会地位还很低下,还是在官府直接控制下的"工商食官"的商人,但是已经是一种专门职业。所以齐桓公问管仲曰:"成民之事者若何?"管子对曰:"四民者,勿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其事易。"公曰:"处士、农、工、商若何?"管子对曰:"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均见《国语·齐语》),并且由于商人必须善于"观凶饥,审国变,察其四时而监其乡之货,以知其市之贾",并且还要能够"服牛辂马,以周四方,料多少,求贵贱"(《管子·小匡》)。古时虽然泛言商贾,实则二者是有区别的,《周礼·天官·大宰》之职曰:"以九职任万民……六曰商贾,阜通货贿"。孙诒让注云:"行曰商,处曰贾者。可见,春秋时期,由于公社内部已经有了量变,有了一定程度的内部分工,出现了一种"商",专门从事远程贩运,组织货源,所谓"服牛辂马,以周四方"的就是这些人。
另一种是"贾",即居肆列货,"以待民来,是直接向消费者售卖,"以求其利"。《左传》昭公十六年载,晋国韩宣子要郑国商人的玉环,子产不给。后来郑国商人虽然私下同意,但他却说: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斩之蓬、嵩、藜、藋,而共处之。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匄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今吾子以好来辱,而谓敝邑强夺商人,是教敝邑背盟誓也,毋乃不可乎!吾子得玉而失诸侯,必不为也。可见,这个商人既然不能自主经营,尚是"工商食官"下的商人无疑。当时的商业活动,虽在市场上进行,即所谓"处商就市井"(《国语·齐语》),但是根据当时的管理制度,必须由政府来垄断市场,掌握物价。据《左传》载,郑、卫、宋国都有诸师(《左传》襄公二十年、昭公二十年);鲁国有贾正(《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等官吏管理市场。当时的官府商业和官府工业一样,主要是为了保证奴隶主贵族的需求,不是为了发展和扩大商业贸易,所以"工商食官"制的存在,实际上阻碍了当时商业和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春秋时代虽然是以"官商"为主,但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公社所有制即井田制度的逐渐量变,列国中也出现了有钱有势的大商人。例如:《国语·晋语八》云:"夫绛之富商,韦藩木楗,以过于朝,唯其功庸少也;而能金玉其车,文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而无寻尺之禄"。这些富商大贾,显然已非"官商",当是"无寻尺之禄"的"私商"。这些富商由于积累了大量财富,常常经营高利贷,所以《晋语八》中,也就有了栾桓子"假贷"的记录。所以发展到今天我们把这些商人,冠名为老板了。
折叠商人的地位
如今,我国越来越多的百姓关注商人,不仅因为他们赚得的巨额财富,更因为他们获取财富的智慧和经营中带来的商业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我常常得到街边的广告小姐免费赠送的某种杂志,回家阅读时发现杂志就是某家医院或者某个公司创办的。
这不仅仅是做广告,其实它给我们带来一种新潮的商业文化。商人在我国社会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新中国商人的地位越来越高。
"商人"这一名词是怎么来的呢?这得从商朝说起,商朝曾以殷为都城,所以又叫殷朝;商朝遗民也可说成殷朝遗民;因此其遗民就叫商人或者殷人,殷人即商人。商人这一名词出于商朝的人。
商朝灭亡后,留存下来的商人地位如何?武王伐纣,灭了商朝。至周成王年幼,管、蔡二叔(武王之弟)与纣王之子武庚联兵反叛。周公东征平叛后,将洛阳建为军事要塞,称为"成周","成周既成,迁殷顽民。"殷朝遗民被迫集中到洛阳,周朝人叫他们为顽民,经常被召集训话,不许乱说乱动,过着被监视的生活。虽然殷朝遗民已经成为周朝人民的一部分,但是却被另眼看待。他们既无政治权利,又失去了土地,怎么过日子呢?只好东奔西跑做买卖。买卖这一行周朝的贵族是不会做的,当时的庶民要种地不能做买卖,而商品买卖又为社会所需要的,久而久之,买卖商品的商业成为殷朝遗民的主要行业了。
随着民族融合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周朝的少数贵族也开始做买卖了,这样,商人渐渐地就失去了"顽民"的贬义,成为从事商品买卖的职业专称了。到了春秋,郑恒公对周人很友好,并带一部分周民迁洛水以东,立国于新郑。所以,郑国的商人在当时是很有名的。如富商弦高用12条牛犒劳偷袭郑国的秦军,使其不敢攻郑,上演了历史上富商救国的一幕。另外,郑国地处交通要道,为齐楚秦晋争霸必夺之地,但郑人反而借战争转运各国商品,从中在经济上大获其利,使其国富民强,显示了商业活动的重要性。因此商人的地位在社会上渐渐提高了,成为后来封建社会仕、农、工、商四民之一。
战国末年,濮阳人吕不韦,吕不韦以重金贿赂华阳夫人,使异人被立为秦国太子后为秦庄襄王。据说秦始皇为其生子。吕不韦因而官至宰相,获利无数。在秦始皇和宰相李斯支持商业活动后,我国古代社会的商业和商人就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在我国2000多年的帝制社会里,王权不断加强,在中央集权和高度统一的文化机制的高压下,中国的商业从来没有得到自由发展的市场,商人也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在官民的夹缝中求得生存。于是,就有了巴结高官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和山西票号的倒闭。旧中国的商业活动始终徘徊在低水平线上,根本无法产生出商业的诚信制度来,于是,才有毒大米、下脚油的等等横行市场。因此人们不断地咒骂商人不讲诚信,无商不奸,鄙视唯利是图的商人。即使历史发展到了清朝中期进步的大思想家龚自珍还偏执于"重农桑,抑贾人"的观点,至今社会上仍有轻视商人的思想存在。
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前夕,新中国搞土改斗地主,把土地收归国有;然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渐被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取代,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我国进入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府大肆宣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大公无私的思想,反对地、富、反、坏、"右"的自私自利,不断地割掉资本主义的尾巴。这个历史时期在我国商人逐渐销声匿迹。
直到1978年底,新中国的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商业才开始在神州大地复苏。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对内实行改革,对外实行开放。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允许农民一定程度上私有,在完成国家征购粮食任务后剩多剩少都归农民自己所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我国的改革成功地从农走向城市,1980年在广东、福建开放了四个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成为引进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吸取国外先进经验的窗口。
那些最早下海经商敢于赚钱的人里面最多的是广东、福建、浙江一贫如洗的文盲农民,其次是城里的那些在别人眼里没有出息的工厂里的混混,最后才到那些抬不起头的知识分子、受打击的国家干部堕入商海。由于政府鼓励经商办实业,28年来,商人不仅在大陆复活了,而且队伍越来越庞大。过去的无产者如今是早已腰缠万贯,成为成千上万普通百姓关注的大款、百万富翁、亿万富翁,有的甚至挤入政协当了委员、有的堂而皇之成了人大代表,开始浮出商海关注起政坛的风云变幻,跃跃欲试,我国新时代的商人社会地位越来越高。
折叠编辑本段商人由来
折叠概述
古往今来,社会上一直把买卖人称作"商人",把做买卖这个行为称作"经商"。"商人",古已有之,他们虽然腰缠万贯,但是一直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韩非子在他的《五蠹》中将工商之民称为"五蠹"之一,是社会的蛀虫。在整个《二十四史》中没有单独为商人立传,只是在《食货志》、《货殖列传》中提到一些商人。
早在4千年前,帝喾次妃简狄,因吃玄鸟而生阏(ē)伯,故《诗经商颂》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阏伯便是商的始祖。阏伯之孙相土首先发明了马车,六世孙王亥又发明了牛车。这便是史书上"立皂牢,服马牛,以为民利"的记载。农牧业的迅速发展,使商部落很快强大起来,他们生产的东西有了过剩,于是王亥便用牛车拉着货物,赶着牛羊,到外部落去搞交易,外部落的人便称他们为"商人"。从此"商人"一词作为"买卖人"的代称一直沿袭至今。
折叠商人称呼来历
做买卖的行业叫做"商业",市场上用来交换的物品叫做"商品"做买卖的叫做"商人"。为什么凡是与买卖有关的事和人,都要冠以"商"字呢?原来,这与我国的商朝有着直接关系,"商人"就是从"商族人"这个词演变而来的。
原始社会后期,人类社会出现了以物易物的交换活动。到了夏代,社会上游离出一部分专门从事物品交换的人。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居住着一个古老的部落,他们的首领叫契。契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封地为商(今河南商丘),他的部落便被称为商族。契的六世孙王亥很会做生意,经常率领奴隶,驾着牛车到黄河北岸去做买卖。
王亥最后一次经商是到黄河以北的有易氏。据《竹书纪年》记载:帝泄"十二年,殷侯子亥宾于有易,有易杀而放"。帝泄十二年,即公元前1810年,王亥和弟弟王恒一起从商丘出发,载着货物,赶着牛羊,长途跋涉到了河北的有易氏(今河北易水一带)。有易氏的部落首领绵臣见财起歹意,杀害了王亥,赶走了王亥的随行人员,夺走了货和牛羊。王亥的弟弟王恒曰兼程逃回商丘。王亥之子上甲微非常悲愤,欲为王亥报仇。但由于诸多原因,当时未能立即出兵,4年以后,即帝泄十六年、公元前1806年,才借助河伯之师,灭了有易氏,杀了绵臣,为父王王亥报了仇。
商族到了商汤时期,手工业尤其是纺织业已相当发达。商汤为了削弱夏的国力,组织妇女织布纺纱,换取夏的粮食,把贸易作为政治斗争的武器,最后灭了夏朝的统治者夏桀,建立了商朝。商朝建立后,商族人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其手工业也相当发达。
周朝建立后,商族人由统治者变成了周朝的奴隶,生活每况愈下。商族人为了过上好日子,纷纷重操旧业--做生意。久而久之,人们便有了这样的看法:商族人就是做买卖的人。后来,人们简称商族人为"商人",这一称呼一直沿用至今。
折叠现代社会的商人
在现代社会."商人"早已摆脱了"五蠹"这种不公正的评价,但是这个自古以来的称呼却值得我们探寻究竟。"商人"一词的起源与一个很久远的朝代--商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商族人的祖先契,由于跟随大禹治水.功不可没,被封到商这个地方。也就是古代的商族。契的第六世后代王亥聪明多谋.他把牛训练得既能驮货物又能拉车,驾着牛车沿着黄河北岸到各诸侯国去做买卖,所以外部落的人把他们这些做买卖的人称为"商人",这就是"商人"称呼的由来。在中国商业史上,殷(商)人"肇牵车牛远服贾"和王亥从事商业贸易并因此被杀害的记载是中国古代文献关于商业和贸易行为的最早记载,王亥又是当时商部落的首领。所以,王亥可谓是中国商业第一人,即中国商业的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