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期的五铢钱现在能卖吗?

2022-03-24 综合 130阅读
要看是什么年代,哪个皇帝发行的,我同学去考古的时候,在墓里就有五铢钱,但是这东西,说白了,没有特殊意义的话,根本就是到处都是,我同学在考古时还跟当地农民以100元的价格收购了一罐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秦半两”,固然是货币发展史上的一个巨大进步,但一枚铜钱重达半两,于携带和使用来说都是十分不便的。这就为“五铢钱”后来得以行世提供了机会。
“五铢钱”的问世历程也是颇不平凡的。汉承秦制,在货币政策方面沿用金钱本位,但黄金只表示财富,并不在市场流通,铜钱是市场流通的主货币。此外,汉以前,货币铸造权一向由政府垄断,而汉高祖刘邦即位之初,以“秦钱重难用,曾更令民铸钱”,为民间私铸钱币打开了方便之门。这种政策带来的后果显然是严重的:由于铜钱的重量减轻,成色降低,不仅名不副实,也引起了流通中货币的不断贬值。据记载,吕后二年时,名为半两的汉铜钱重量实为八铢;到汉武帝五年,已减至四铢;至于民间大量私铸的铜钱还有一铢以下的,因其轻薄如榆树荚儿,故有“荚钱”之称。一铢是多少呢?古时候,人们发现粮食种子的大小比较统一、均匀,遂以一定数量的谷物种子作为货币重量的计量标准,一铢相当于144粒粟(小米)的重量,而十二铢才当半两。同一种钱币之间的重量与价值竟有如此大的差别,我们也就不难想象当时货币管理和流通之混乱局面了。
西汉王朝的统治者意识到,在国家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均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巩固的时代,除了政治上反对分裂,不断强化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专制外,在经济上统一币制,稳定物价,也是它所面临的一个重要历史任务。但这一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吕后、文、景以至武帝,经过八九次的改制曲折,历时近百年,至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汉朝才终于建立起统一的“五铢钱”制,从而再次结束了中国钱币大小、轻重不一的混乱局面,在货币改革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汉书·食货志》所载:“自孝武元狩五年三官初铸五铢钱,至平帝元始中,成钱二百八十亿万余”,即指这一段历史。
“五铢钱”吸取了秦半两的形制特点,钱重五铢,上有“五铢”二篆字,是中国货币史上以重量名钱阶段的典型钱币。它在形制上的先进性除大小、轻重适宜而外,还表现在钱的正面和背部有外郭,且外郭同文字一样高低,可以保护钱文,不易磨损。这是“五铢钱”和前代钱币最明显不同之处。从汉代五铢钱币质量、铸造技术等方面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汉代社会的历史风貌以及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驾驭能力。
从汉武帝开始,“五铢钱”一直沿用了700余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币型。此后,东汉、蜀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历代都有铸造,虽重量形制大小不一,但都保留了其基本风格。至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五铢钱”废止,行用开元通宝钱,但旧五铢继续在民间流通。以后各代铸铜钱无不以五铢为标准,离开这个标准就意味着无法长期流行。
参考资料: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39/691/81719.html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