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统年夜饭通常情况下是四道凉菜、八道热菜。四道凉菜没有特殊规定,看个人喜好选择。而八道热菜则一般是四荤四素。四道荤菜分别是鸡、鸭、鱼、肉。四道素菜分别是白菜、芹菜、韭菜和豆腐。
2、传统年夜饭十二道菜的8热中的四道荤菜中:鸡寓意金鸡报晓、大吉大利;春江水暖鸭先知,因此鸭寓意报春;鱼寓意年年有余;肉象征着生活富裕。
3、传统年夜饭十二道菜8热中的四道素菜中:“菜”和“财”谐音,白菜寓意发明明白白的财;芹菜象征勤劳发财;韭菜寓意永久发财;豆腐中“腐”和“富”谐音,寓意生活富裕。
4、十二道菜还象征着每年十二个月月月都有吃有喝,丰衣足食。
扩展资料:
各地风俗年夜饭:
一、南北差异
1、南方北方春节饮食风俗的差异。虽然中国早就大一统,饮食风俗,还是有地域性的。正如“南米北面”、“南糕北饼”、“南甜北咸”之类演绎,说南有年糕、北有饺子。年夜饭有南北的地域差异,南方除了菜肴外,要吃糍粑或年糕,而北方一般吃饺子。
2、传说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其实,饺子古代称“角子”)。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
3、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世代流传。
二、关东年夜饭
1、年夜饭通常是旧时关东农家中一年内最丰盛的一顿饭,必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满桌的酒菜中必须要有鱼,表示新的一年有余钱、余粮,一切都很宽裕。还必须有一碗红烧丸子,表示阖家团圆。
2、关东老百姓始终有“穷过年,富过年,不吃饺子没过年”的说法。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施立学介绍说,饺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围绕饺子的起源,民间产生过不同的传说和故事,但关东人一直崇尚春节的第一顿饺子在除夕夜子时(零点)吃,此风俗遍布关东城乡,并世代相传。
3、如今在东北的许多农家,年夜饭依然保持着古时的许多风俗,如吃饭前祭祖,放鞭炮,吃饺子等。但由于年夜饭的吃喝已不重要了,施立学认为:“年夜饭早已超出了‘吃’的范围,而在于那份人与人之间的温馨,它温暖在一家人的问候和温情中。
三、土家年夜饭
1、刚进腊月,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板溪乡红杏村农民许文旭家就忙开了。为了准备好这顿年夜饭,一些必不可少的传统主菜不提前十天半月准备是不行的。其中最主要的当数“扣肉”和“灌海椒”。
2、土家人吃过年夜饭后,各家都会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围坐聆听老人讲故事,守岁到天亮,名叫“守田埂”,以表达对田地的热爱。
四、台湾地区
1、台湾和祖国大陆各地一样,台湾人过年从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开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上元节)过完,才算全部结束,历时整整一个月。
2、“尾牙”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这一天,台湾一般平民百姓家要祭拜土地公,各商家行号也要在那天宴请员工,以犒赏过去一年的辛劳。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家家户户举行祭灶活动,欢送灶神及其他诸神上天。送完神后,家家户户就开始“清屯”,举行大扫除。
3、除夕,也叫大年三十,出外谋生的家人,都要赶回老家来团聚;如无法赶回,家人就要空出一个位子放那人的衣物,表示团聚。全家一起围着桌子吃一年之中最丰盛的菜肴,桌下置一火光熊熊的烘炉,炉边置一些铜钱,以示温暖如春,财气旺盛。
4、吃完之后,年长者要给年少者“压岁钱”,然后全家围坐在炉边,说说笑笑,通宵不眠,叫“守岁”。初一这一天,信徒们除祭拜自家的祖宗神仙之外,还要到庙里烧金、焚香、上供品祭拜。全家人着新装出游,称作“出行”或“行春”,取越走越能存钱的意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年夜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