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该套教材将课程化分成:健康、艺术、语言、科学、社会五大领域,分成教师用书和幼儿用书。教师用书按五大领域来分别指导,每个领域都包括了领域说明、教育内容与要求以及具体的教育活动指导,同时还符了幼儿要学习的作品。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包括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建议四个部分, “活动建议“具体还包括了“教学变式”“教学提示”“领域渗透”“区角活动”“环境创设”等。除此而外还配套了多媒体教学课件,操作性强,也让老师使用方便。
二、结构分析
幼儿园教材一般有分科式、主题式、领域式三种类型,随着课程理念的发展,分科式已逐渐显示出它的弊端,如高结构化、过分重视知识和技能,违背了《3—6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因此分科式的已少为现在幼儿园使用;在课程整合的发展趋势下,领域课程和主题课程已成为幼儿园课程的主要类型,受课程发展的影响。主题式是放弃学科形式选择一些主题,将内容以主题形式加以组织,采用这种类型的教材综合化程度较高,有利于幼儿经验的整合,但是深受以往学科课程的影响,幼儿园老师在实践过程中很难把控,接受程度相对较低;而领域式的课程是将以往的学科综合为几大领域,把内容按照领域进行组织,采用领域式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材内容间的整合,系统性较强,为幼儿园教师普遍接受,但是它也有一定的弊端:综合程度不高,领域间仍存在明显的割裂现象。
如:在艺术领域中“小兔和狼”以故事的形式导入,加入了语言领域的培养目标,但是这些措施并未真正改变各领域之间的相互割裂局面;再如中班活动教材中第一周为了要做到各领域之间相互渗透,老师们肯定会把每个领域的第一个课时安排上去,社会领域“我上中班了”、语言领域“谁的队伍过来了”、科学领域“沙子的秘密”、艺术领域“长吧、小孩”、健康领域“我高兴、我生气”,等这些活动内容之间没有什么关联,在活动实施过程中仍然是两个分割开来的经验。
三、深入探究
因为《幼儿园领域课程》它是以领域为主线,以主题为暗线的结构形式,领域下的内容不能好好地为主题服务,为了把领域和领域之间建立横向的联系,避免领域内容间的相互割裂,我园邀请了专家解读教材、并在园内成立了教研小组,以保教主任为组长,带领全园教师每周半天熟读教材,通过一个学期的研究,发现本教材的一些优势:
1、课程选择的价值性:能真正贯彻落实《指南》精神,如将健康领域分为生活和体育两部分;科学领域分为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两部分;语言领域有听说游戏、早期阅读、文学活动、讲述与表达等内容;社会领域有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社会学习等相关内容;艺术领域分为音乐和美术两部分,音乐通过歌唱、欣赏、韵律、打击乐等多种途径让幼儿感受美和欣赏美,美术通过作品欣赏、画、粘、贴、印、制作等多种方式让幼儿大胆表现与创作;
2、目标的全面性:该教材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构成的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将儿童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作为终极目标;
3、内容整合的巧妙性:如艺术领域音乐部分“长吧、小孩”,在学唱歌前要求让孩子先谈谈自己升入中班后的心情,渗透了语言领域教学;“滑稽的脚先生”是一节韵律活动,但在活动前教师可以结合科学活动“脚印之旅”带领幼儿尝试不同于平时的走路方式,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还有“小猫圆舞曲”是一节音乐欣赏活动,也渗透了科学知识,要求幼儿进一步了解猫的生活习性,让幼儿进行观察记录小猫喜欢干什么?并把记录的结果与同伴一起分享;美术活动“有趣的对印画”渗透了数学认知,教师通过轴对称图形使幼儿进一步了解对称的特点;“虫子爬呀爬”渗透科学领域让幼儿观虫子的外形特征,了解其生活习性等;只要教师们能真正重视启发、鼓励幼儿每次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与周围的人和物充分地相互作用,多组织一些可以将各领域相互联系的综合活动,保证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就能全面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4、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如中班韵律活动《小兔和狼》可以以故事导入,也可以以情景展开教学,还可以以听音游戏等多种方式展开教学,除此之外每一篇活动还有教学变式和区角延伸活动,让教材真正活起来,将所有的教育活动都配合有趣的游戏,如体育游戏、科学游戏、听说游戏、音乐游戏、表演游戏、角色游戏等,各种游戏都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得以快乐学习。
四、结论与思考
1、领域之间的渗秀性把握:是不是每位教师都具备整体教育的观念,使各领域的的内容在目标、内容上互相渗透、彼此配合,既保证本领域目标内容的系统性,又兼顾横向的有机联系,在教育途径与方法上也能考虑彼此配合,互相促进;
2、课程安排方面的合理性把握:是不是每位老师都具备领域课程与主题课程溶入贯通的能力,除了将每周的课程五大领域有机渗透,还要结合当前季节与节气等,能不能科学合理地安排好每周的课程,如秋天季节时应把五大领域里关于秋天的主题活动筛选出来,在秋天季节上,总不能为了图方便按照领域课程往下排课,结果科学领域里秋天的树叶按到冬天的季节上了。
3、说教式课堂转变为游戏化课堂把握:如“吹泡泡”活动,首先让孩子欣赏多媒体“和泡泡做游戏”的录像进行讨论,通过讨论、观察后让幼儿进行绘画创作,如果把握不强的老师很可能把这节活动变成了“说教式”课堂:先让孩子看、再让孩子说、有的老师还会出示一些自己范画、最后让孩子来画,为何不能把多媒体上的游戏纳入到现实生活中让孩子自由玩泡泡游戏呢?通过孩子亲身体验和幼儿走马观花式的浏览创作中肯定收到不同的效果。
4、我希望:多媒体的配套教学要起到画龙点精而不是画蛇添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