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凤春:陪孩子阅读 家长需要注意什么

2021-03-17 母婴育儿 152阅读
阅读从图画书开始
叶凤春认为,陪孩子阅读,越早开始越好。甚至在孩子尚不识字时,就可以给他们逐字逐句念好听的故事。亲子阅读是最好的方式,家长每天至少安排15-30分钟,陪着孩子阅读。
早期儿童阅读都是从图画书开始,家长挑选书籍时不能只重视文字、忽视图片。有些家长为孩子挑选书籍,认为图画书是“小儿科”,不实惠又费钱; 喜欢挑图少字多的,希望多读字,让孩子尽早扩大识字量。其实,儿童读物,并非文字越多越好。梅子涵在沪上中小学开讲座时多次指出,图画书看似简单,实际上很丰富,尽管文字很少,有些甚至没有文字,但切合孩子专注色彩和图片的阅读兴奋点,符合孩子的认知心理,这样的书更利于培养阅读兴趣。
所以,家长挑书时,不要一味以自己口味为主。有的图画书,孩子看得仔细,家长却弄不清。《母鸡萝丝去散步》,很多孩子看得咯咯笑,爱不释手,反复翻看,家长一分钟读完,却不觉得好玩。日本一套著名图画系列书《精灵鼠小弟》,其中一处小错误是孩子发现的——图画中把海狮的胡子漏掉了。
叶凤春说,儿童阅读是从图像开始,继而过渡到文字。图画书里有着儿童喜欢的一切因素:色彩﹑图案﹑故事﹑生活﹑游戏﹑发现﹑探究等。家长们可在家里给孩子准备一个小书架,直接放在家里的某个角落,便于孩子翻看;养成阅读习惯后,孩子会像喜爱玩具一样喜爱图书,像喜爱游戏一样喜欢阅读。
阅读时引导思考与表达
阅读过程中,很多家长有疑问:读故事时,要和孩子交流吗?读完了,是否要问些问题考察他们是否认真听了?
在儿童阅读推广专家看来,亲子阅读过程中不拘一格,可以即时互动,也可以阅读后讨论。亲子阅读时,家长最好是逐字逐句朗读。在孩子没有养成阅读习惯时,家长朗读时,有的孩子可能会心不在焉。这时,家长不要批评和指责孩子开小差,而是靠朗读和故事吸引孩子关注。比如,有些环节,有意停顿,让孩子猜一猜接下来会怎样。
亲子阅读时,家长可以放下一些功利心。读完故事,有的家长迫不及待让孩子复述故事内容,来检验阅读效果。叶凤春建议,一切还要围绕孩子兴趣来定,有时可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有时可让他们画一幅画描述故事场景,有时可陪着孩子他们一起表演,或者以游戏方式复述。
专家认为,无论是语言、绘画还是表演,任何有关阅读的表达都需要时间积淀,家长不可操之过急,而要善于等待和发现。叶凤春说,每天坚持阅读,在语言环境中增加识字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培养孩子的学习力。学习力不是死记硬背多少知识,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比如,阅读过程中会思考、能提问,甚至会创作小故事等。阅读培养的不仅是语言能力,还有观察、思考和创造力。
给孩子“附加条件”要有技巧
亲子阅读时,很多家长碰到这样的问题:孩子读书,喜欢反复读某套图书,或者只爱科学类不看其他类别图书,应该如何调节?
一位8岁孩子的妈妈向叶凤春求教:儿子喜欢读海洋生物类图书,反复看了几十遍以上,一套书翻得快旧了,就是不肯看其他书籍。叶凤春说,孩子喜欢反复读某类书籍,能看出他们的兴趣所在,这种精神其实很可贵。家长不要急于打压,可以让孩子通过阅读喜爱的书籍培养阅读习惯。
如今,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中,让孩子阅读时总有些附加条件,比如摘抄好词好句、写读书笔记,其实这些不但不能激发孩子兴趣,反而容易成为负担。世界外国语小学校长张悦颖曾经去美国培训时发现,美国在3—12岁儿童、青少年中推行了“阅读第一”计划,阅读后用软件回答图书里的有趣问题,还能换奖励。所有的活动,只是为了让阅读成为一种快乐,成为孩子的主动需求。世界外国语小学推广读书时,老师采取的办法是让小朋友挑选自己喜爱的书籍和杂志,不仅不布置读书笔记等作业,还有读书闯关奖励,赠送小礼物等,学生劲头十足。
叶凤春认为,阅读就是从兴趣到习惯,再到能力的转化过程。有了兴趣,培养了习惯,家长可适当加些要求,鼓励孩子看书“混搭”,喜欢科学类的再加些文学书,喜欢漫画书的再加些自然和历史类书籍等,这样阅读更加均衡了。总之,家长放下一些大人的身段,观察孩子的兴趣与需求,才能逐渐让阅读成为孩子的习惯与爱好。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