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具有主体性是什么意思?

2020-05-06 财经 142阅读
人的需要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人们争论不休。其实人的需要具有主观性,但在根本上是客观的。主观是表现形式,而客观性才是它的实质。
人的需要的产生是客观的。人的需要产生于人的自身结构、规定性和人同周围世界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有什么样的主体结构,就产生什么样的需要,主体自身的每一规定、人同周围世界普遍联系的每一环节,都产生一定的需要;同时,人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需要的内在规定性,需要对象具有满足人需要的结构和属性时,需要才能生成。
人的需要的存在是客观的。人的需要是以其对象和自我成为对方的对象来共同确证其存在的。需要与需要对象双方都以其对方的存在作为自身存在的前提条件,无论失去哪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没有客观存在的事物,人既无根基又无指向,因而也就没有存在的理由,更不能产生人的需要;反过来,没有人的需要,则客观世界及其一切存在物对人毫无意义。人的需要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客观现实状态,从更多的意义上,它是一种客观状态而不仅仅是一种非常具体可见的东西,比如我们常说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底指什么需要?谁也无法说具体,但它的客观性不容质疑。
人的需要的发展是客观的。需要自身包含着不断发展与超越自己的动态本性,其产生、发展与消亡都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一般来说,只有低级的需要得到最基本的满足,才有可能产生和满足高一层次的需要,人在劳动创造中不断开拓着人的需要对象,满足需要的工具和方式也随之不断扩大和更新,人需要的类型和层次也就不断扩大和提升。水能发电是客观的,电也是人所需要的,但当“人的尺度”还没有达到用水发电这个程度时,水发电的功能或属性虽是客观存在的,但用水发电还不是人的需要;只有当“人的尺度”达到水可以发电,又具有开发水资源发电的能力和条件时,才出现用水发电、以作照明和动力之需要。
人的需要在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从内容方面,人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所以人体的需要就兼有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双重内容,而物质和精神都是人的生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都具有客观必然性。在形式上,一个主体(社会、集团或个人)在一定的现实条件下必然产生一定的需要,并导致为满足这些需要而采取一定的行动,假若人的需要停止,就意味着人的生命的停止。这些必然性是由主体的社会存在条件决定的,而不是由它的意识偶然造成的。也就是说,一个人有什么样的需要,并不取决于他自己的主观意识,而主要取决于他的客观存在。唐代人不能说不想用电脑,但在客观上没有产生这种需要的条件。所以马克思认为,生产既生产着需要的对象,同时也生产着需要本身。需要是可以创造的。
满足人的需要的能力是客观的。能力是沟通主体的需要以及需要对象的必要条件,是客观存在的,缺乏一定的能力常常就不可能产生相应需要。如缺乏审美能力的人就不会产生欣赏交响乐、 欣赏大自然风景之类的需要,而人的能力正是在客观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受客观条件所制约的。当然过高估计人的能力也无法产生合理的需要,就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即使有亩产百万斤的想法,也不会有亩产百万斤的能力,所以,这种想法因其不现实性而构不成需要,只能是漫无边际的狂想,也无法客观的具有相应的生产能力。

人的需要总是带有主观性。人的需要作为一种客观的存在,总是同时伴随着一种主观的意识的反映,是“被意识到的需要”。人的一切需要都要反映到人的意识中并通过意识来支配人的行为。因此,人的需要不仅具有客观的内容,同时总是烙上了主观的印记。但是,人的需要的主观性是如何体现的呢,有的人将需要和欲望相区分,欲望是需要在主观上的反映,因而是主观范畴,而需要则是反映主体客观状态的客观范畴,一旦客观的需要进入人的主观领域,就转化为主观上意识到了的需要――欲望。还有的学者从需要中划分出“需要的意识”来,说需要和需要的意识不是一回事,不能将二者等同起来。需要是客观的,需要的意识是主观的。该问题还有待进步思考。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