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更好地发现问题?

2020-05-01 教育 120阅读
老师在研究小课题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一、小课题贵在一个“小”字
1.选题切口小。这是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基本点,但从教师选题情况来看,仍然有不合适的地方。例如“小学生数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这个选题,虽然规定了级段、数学学科,但是就“学困生成因及转化”范围和内容来说,依然大了些。又如小学生语文阅读课教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样,虽然有级段、学科,还规定了这一学科的某一部分,但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不是大了一点,新课改提出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合作、探究三大学习方式,你是就哪一种学习方式转变谈这个问题?这三种学习方式虽有区别,却有联系。是怎样区别,又是怎样联系的?基层老师做课题,最好不要做这样的大课题,而应该选择预习、课堂听讲、作业等学习环节的一个方面来研究。
有老师选择“下课前五分钟的教与学”、“画图解应用题的研究”、“怎样提高教师发问的有效性”等选题是比较合适的,这是从教学过程的一个要素、一个环节、一个章节、一个案例、一个方面、一个专题、一种现象等入手,简单明了,易于操作。
2.研究范围小。中小学教师的研究不必作高深莫测的理性思辨,也无需长篇大论的宏大叙事。应该从小处着眼,研究内容一般只针对教育教学实际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展开,可以是在班主任工作或在任教学科方面存在的问题,或只是一个教育教学细节。
例如“开展有效阅读,提高学生文学素养”这个选题,“文学素养”的内涵较宽泛,就不利于老师们去做。而“学生怎样倾听同学的发言”或者是“怎样培训学生的倾听能力”,其研究的范围就让人一目了然。“怎样提高学生的历史年代记忆效果”这个研究课题,研究范围不仅局限在历史学科,而且只是记忆方面,同时还限定了是历史年代的记忆,目标单一,有利于教师在研究中有所突破。
3.解决问题小。小课题研究目的是解决是教师遇到的一些细小问题,它贴近实践,扎根班级,扎根课堂,扎根学生,课题应在实践中不断修正。例如“素质教育下的作业改革”这样的选题,帽子扣得太大。我个人认为它不宜于小课题,小课题就是小问题,不应该提“素质教育下……”这样的选题。再就是“作业改革”包涵的范围也较宽,到底是作业中的哪一部分呢?是作业布置的设计,作业批改的设计,还是作业评语的设计?
然而“如何提高计算的准确率”、“怎样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怎样指导学生背课文”、“学生上课懒得举手发言怎么办”、“怎样帮助学生建立数学错题集”、“怎样利用作业批语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这样的小课题就明确多了,以小见大,耐人寻味,解决的都是教师身边的小问题,好操作,易出成效,还可以尽快让教师体会到小课题研究的好处。
4.研究机构小。小课题研究的人员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如一个备课组,或是教师自愿组成的一个团队。人员构成应尽量简单。我们都是农村教师,每个学校12个班,最多三十位教师,有团队,但同年级段做多教同学科的一般都是一个人,怎么去搞开题报告,又怎么去搞同伴互助?研究过程中又该如何去研究,结题又该有哪些东西?这才是我们基层老师最需要的。
二、小课题研究“实”在一个“真”字
说到小课题研究,常常有专家学者说:“问题即课题,过程即研究,结果即成果。”怎么个样问题法,又怎么个过程法和成果法?操作过程中又需要怎么个“即”法,才能转化为课题、研究、成果?一句话,诸多老师都需要有一个具体的操作模式。我能否给大家一个模式?说实在话,我没有什么模式,只能谈谈自己的观点(如果有“大家”说话,最好以“大家”说的为主):
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谁能没有问题呢?我的观点是有问题都可以拿出来,当我们老师还不清楚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的情况下去学习,和同伴研讨,实际上这个过程就是在研究,就应该说是课题研究。
过去的情况是上级一级又一级下发文件,一直下发到基层学校,学校负责人就找一个自己比较适合的课题,让老师去研究。这样的课题是不是老师自己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他不是属于自己的问题,也就缺乏了研究的积极性。我们小课题的基本含义是“自下而上”、“土生土长”,具有乡土气息,蕴涵着丰富的生活共识,充满生命活力的又急需解决的个人问题。
小课题的基本特点可以用“小”、“近”、“真”“实”来概括。“小”就是从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如:“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度的研究”又如“课堂教学中学生懒得举手发言”的研究。“近”就是贴近教学,贴近自己的教学细节情况,不好高骛远。比如“画图解应用题的研究”,“怎样提高学生对数学错题进行自我分析诊断能力的研究”。“实”就是实实在在,不要搞什么大而空的描述预测,如班主任“怎样记住学生的名字”,“怎样排桌位”等。“真”就是要真研究,真讨论,写真文章,真实践(如果那位老师不愿意动笔记事,也不愿意写一些教育随笔,最好不要去做课题。如果你做了,并且也结题了,客观地说,你的课题在我来说,也是一个假课题。)。小课题研究就是主张“我的课题我做主”,就是要做自己的事情,因此,外界干涉不宜过多,管理者应该给老师足够的时间和自由,放手让老师自己选题,自己设计,为老师主动研究创造良好的条件。
只要我们老师进入研究状态,就会发现教育中的一般问题还不能说是教育科研课题。例如“某一类数学题有几种解法”虽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碰到,但它只是一个数学问题,而不是一个教育科学课题。再如“怎样帮助某某同学提高语文成绩”,同样需要我们老师了解情况、分析原因,并解决这个问题,但这是班主任或者说是语文老师的一项工作任务,也不是一个教育科研课题。那么,怎样的教育问题才是教育科研课题?上面举例的两个教育问题,第一个是数学问题,第二个是属于个别现象。这些问题虽然是教育问题,只能说这道数学题有这么多的解法,调另外一道数学题能否还有这么多的解法?张三语文成绩提高了,李四成绩又如何?也就是说你研究的现象没有“普适性”。你能用,他不能用的问题就不是课题。
像“怎样发展学生的个性”也是一个教育问题,它是教育科研课题,但是,这一问题设计的范围很大,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或不同学科去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对于我们基层教育工作者来说,也是一个不合适我们做的课题。合适的课题应该是“小学三年级学生语文学习成绩分化的原因”这样的问题,它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其中包含着与某些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学校某一学科的教育、教学、家庭背景等因素相关的问题,有待于我们去探索研究。
所以,有了问题,我们要思考。要思考就要了解情况,要在实践中去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成立。假设时,有许多个人修养问题,有的人明知自己假设不对,但为了课题结题,抛开开别人的结论,搜集于自己有关的材料,结果可能把我们的教科研引向假大空的现象。就是小课题研究过程中,也有老师考虑问题不全面,只说学生,不说自己。
例如:有个老师研究的小课题是“学生课堂教学中举手不积极的原因探究”,他在自己的结题报告中主要陈述学生方面存在的原因:怕出错、缺乏自信心、参与意思不强等,并提供了相关的资料。难道学生举手不积极,老师就没有原因?比如说:有的老师提的问题不明确,学生没有思考方向;有的老师提问时语气不耐烦,甚至使用歧视性的语言,面部表情难看,没有进行鼓励性评价,阻碍了学生回答问题;还有的老师提问时,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少,急于完成教学任务等等。实际上,我们研究问题,既要考虑别人的问题,也要考虑自身存在的问题,要学会统筹全面地考虑问题。
例如有个老师的小课题是“利用批语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研究”就做得非常细心。他相信“爱能把我们的事情做好”,他把在学生作业本上写爱心批语作为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途径。他最后结题时的报告是由浅入深,写出他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吹毛求疵”找学生的优点,总要找学生的优点并加以放大。比如,学生虽然内容写错了,只要自写得好,也提出表扬。第二阶段是指出学生的薄弱环节,帮助学生修正学习中的不当之处,增强学生的信心。第三阶段是努力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师与学生倾心对话交流,同时让学生给老师提意见和建议,在互动中建立深厚的师生情谊。
课题要做到小而实,怎样实?要敢于说真话,做实事。我们反对过去那种眼里只有课题,没有老师自身专业化成长的假大空的现象。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