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措一:政府主导推动
首先,深入宣传动员。率先提高各级领导对垃圾分类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全面开展分类知识的普及推广,让居民群众认识到垃圾分类处理的重要性,让人们知道分类方法且自愿分类,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引导和培养市民良好习惯,提倡推动居民家中垃圾分类收集。加大推广垃圾分类处理的宣传和培训力度,深入开展垃圾分类处理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的培训,提高参与垃圾分类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加大监管督察力度。其次,加强基础设施。在社区、机关、学校、企业、商业及娱乐场所、机场、车站等设置垃圾分类宣传栏,配备分类相应设施设备,将废塑料、废纸张、废玻璃、废金属、废纤维等分类回收。安排专项资金,按照分类、压缩、密闭、环保的要求,改造现有垃圾回收站,使其具备相应的分类处理能力,以与前端居民垃圾分类相对接。
举措二:以居民为主体
当前,把垃圾分类作为社区治理的重要内容,最主要的是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参与积极性和参与率、分类效率等。以居民为主体,需要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居委会、服务站和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楼门小组等在推进垃圾分类中的作用,使他们成为社区垃圾分类治理的宣传者、倡导者、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真正把从源头垃圾分类落实到社区、落实到每家每户。此外,还要注重运用发挥老人和儿童的优势,发动离退休老人支持和参与家庭及社区垃圾分类,教育和引导少年儿童以不同方式参与家庭和社区垃圾分类,使“一老一小”在家庭和社区垃圾分类中有所作为和大有作为。
举措三:运用激励手段
把垃圾分类达标作为今后“和谐社区”、“文明社区”等评选的重要指标,引导和推进街道社区的垃圾分类工作。政府设立垃圾分类推进专项奖励经费,对垃圾分类业绩突出的社区和街道给予一定奖励;对垃圾分类达标的家庭,给予一定比例的物业收费补贴,同时建立家庭环保积分卡,达到规定积分的家庭在收费景点旅游时,可减免一家三口的入园门票;对在社区垃圾分类中表现突出的中小学生,由社区给予物质奖励,并推荐参加学校相关评选表彰;把垃圾分类作为评选社会和社区公益类、环保类先进家庭和优秀人物的主要条件之一。
举措四:社会各界参与
从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领导及职工入手,动员积极参与,在全市党政机关、学校、宾馆、公园等选择一定数量单位开展垃圾“零废弃”试点,并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和标准,从源头做好垃圾减量与分类。从高校学生入手,从宿舍、餐厅、教室、校园到外出购物、游玩、参加大型活动,始终做到不乱扔垃圾,自觉参与垃圾分类,争做环保志愿者和带头人,积极投身于社区、校园和城乡垃圾分类回收等环保活动。从企业入手,自觉做好自身垃圾分类处理和节能减排治污的同时,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支持参与社会垃圾分类,如借鉴台湾企业产品包装袋标注产品产生垃圾的归属类型,以方便分类和回收。
举措五:市场机制对接
把能交给社会的交给社会,把能交给市场的交给市场,在垃圾分类处理上既需要社会和公众参与,也离不开市场机制来对接。垃圾回收利用市场培育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发展垃圾产业,鼓励和支持回收行业、再生资源企业和个体回收人员有序发展,建立统一完整、开放竞争、规范有序的回收市场体系,形成清洁环保的垃圾产业,扩大就业渠道和岗位,使其成为城市生态经济和创业就业的新增长点。
举措六:依靠科技支撑
垃圾分类处理不但要坚持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原则,还必须不断吸纳最新科技成果,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升垃圾的回收利用率和分类处理科学化、现代化水平。各级政府要加强引导,支持垃圾分类处理厂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手段,采用先进分选处理流程工艺,不断提高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