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一些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发生在下扬子区的三叠纪海侵是一次重要的地质事件,从此本区与我国东部的大部分地区一起整体转为大陆环境,除了黑龙江省三江地区晚三叠世—侏罗纪仍发育海陆交互地层之外[1],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均成为陆地,接受了陆相沉积。但问题是两板块是什么时间碰撞与拼接的。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的时间是下扬子海闭合与大别苏鲁造山带形成的核心问题之一,一直存在争议。目前主要有2种代表性意见,一种是早古生代或者新元古代[2-4],一种是三叠纪[5—8]。如果拼接发生在早古生代或者新元古代并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统一大陆,那么依然会存在遭受海侵的可能。松辽盆地白垩纪的两次海侵事件[9—10]就是在该区整体上升大陆背景下发生的。因此,单纯的海侵和海陆环境变迁也不足以充分说明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的拼接就发生在三叠纪。然而,板块碰撞与拼接必然引起本区及邻区的大地构造背景的改变,产生造山与成盆作用。保存在盆地之中的地层与沉积物记录了这种重大的构造变动,同时也记录了与构造变动有关的相对海平面变化。
扬子地台早古生代碳酸盐重力流分布广,沉积类型多,发育时间长,经历了发生、发展、高峰和衰弱至终止阶段,反映了不同时期构造活动性、碳酸盐台地发育及其斜坡变化情况。重力流分布在文山—江阴深大断裂的东南侧,处在内外大陆架交界的靠外陆架一侧,也就是处在碳酸盐台地前缘斜坡地带,而大陆边缘的大陆坡应向东南方向位移在桂林—茶陵—抚州—江山一线附近,与华南海槽相毗邻。
补充回答: 华北板块东部早古生代克拉通边缘盆地的碳酸盐地层进行层序地层学剖析,认为从寒武纪至早奥陶世加积、侧积的碳酸盐层序主要受海平面升降所制约,为历时约110 Ma的一个海进—海退旋回,是与全球海平面升降同步的超周期(二级旋回,P.R.Vail,1978)。而且海面升高与海侵同步,其间被Ⅰ、Ⅱ型层序界面不整合分隔为四个层序。海面升降模式是缓慢的海进,快速的海退,在主体海退过程中层序界面及海面降低控制着蒸发岩(石膏)矿床的形成。对长期争议的“三山子”白云岩的成因问题提出了新认识:“三山子”白云岩系海面区际性下降过程中,淡水渗流作用下形成的准同生交代白云岩,并随海面向北退却而使白云岩化向北推移且层位升高,是穿时性的“淡水透镜体”的向盆迁移,是区际性层序界面不整合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