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规模的扩大; 其次从投资需求来看, 地方拥有实际货币发行权及公 有制固有的普通公益决策与具体决策人私人利益的矛盾,必 然会推 进投资膨胀, 而在公有制经济中货币供给方不独立于货币需求方, 货 币本身可以成为利益分配和利益竞争的工具, 总需求规模是在各种利 益矛盾中膨胀的,出 于同样的理由,货币也正是在利益矛盾中越发 越多的。
2。 实际总供给长期偏离于经济潜在总供给。 首先将潜在总供 给区分为技术潜在总供给和经济潜在总供给,为 把制度因素引入宏 观分析奠定了基础。 并建立了劳动努力程度、 资本有效程度及创新程 度内生化的供给函数, 然后分别考察了劳动努力程度递减、 资本利用 效率与配 臵效率、创新激励不足、创新空间狭小、甚至存在大量非 生产性反创新行为, 从而对实际总供给持续地长期单向偏离于经济潜 在总供给给出了制度解说。
3。 总需求 的扩张与总供给的低效率的合 力必然形成总供求的缺口,这一缺口的弥合,在固定价格条件下,就 表现为被迫储蓄和短缺, 在市场价格条件下, 就表现为通货膨胀。 4。 在公有制条件下, 经济增长不受需求的限制, 短缺的压力导致经济过 度增长,而过度增长又加剧短缺,从而出现“过热常态” 。
在公有制 经济中,如果发生经济 波动或循环,那么它一定以总需求膨胀始而 以经济调整终,并且,引起短缺、过度增长和比例失调的各种经济利 益矛盾,同样成为经济调整的阻力。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 《公有制 宏观经济理论大纲》只讨论了分权化体制下公有制经济的宏观运行, 而未 考察二元混合体制下的经济问题。
它为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 高增 长、 高通胀提供了合理的解说, 却无法说明其中的高失业现象。 于是,樊纲、张曙光、王利民等又从体制转轨和制度变迁过程入手, 分析了双轨体制条件下中国宏观 经济波动的特点,考察了“二元混 合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变量的机理及特征,并提出了“双轨调控” 的新思路。
樊纲沿着这一路役, 进而探讨所有制结构变化与宏观经济 效 率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使制度因素在其经济模型中内生化的工作 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实施 : 1 , 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与中国行政手段相结合的宏观调控; 从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 , 随着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 , 开始引 进财政货币政策的概念和做法, 本次宏观调控仍然是处于短缺时代的 宏观调控 , 大量运用行政手段 , 缺乏经济法律等间接手段。
另外 , 上世 纪 80 年代刚开始尝试运用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时 , 由于没有 经验 , 不够坚定 , 加上受当时比较流行的凯恩斯主义思潮影响 , 基本上 采取的是“相机抉择”政策,政策变化过快调整过于频繁 , 缺乏连续 性和稳定性从效果来看 , 当时的经济波动比较大 , 调控效果不太理想。
2 , 1998-2003 年 : 首次应对通货紧缩 , 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 政策有效启动国内需求 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 中国从 1998 年开始出现了经济增长减 速 ? 物价下降等现象 , 遭遇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通货紧缩。
为了应对 金融危机的冲击 , 抑制日益加深的通货紧缩趋势 , 中国从 1998 开始 ,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 启动国内需求,其突出的特 点主要有 : 一是针对具体经济形势 , 灵活调整既定政策 ; 二是注重运用 各种可以运用的手段 , 形成合力 ; 三是政策搭配之间存在矛盾 , 减弱了 合力, 作为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姿态和取向上应当是统 一有效的。
但 1998 年以来 , 积极财政政策侧重于增发国债与增加支出 , 在税收方面执行的实际上是一种增税政策 , 对经济具有潜在的长期慢 性紧缩影响 , 与扩大内需的目标相矛盾。 3 . , 2004-2007 年 : 宏观调控经验日益丰富 , 以灵活的 “ 双稳健政策 ” 应 对新形势 , 促进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发展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设置“好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