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过草地的艰难历史背景资料

2020-06-24 综合 607阅读
1、长征前的背景:
1)1933年10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动员近100万国民革命军围剿各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农村根据地,并以50万兵力重点进攻围剿中央苏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要控制地区)。
2)在前四次围剿中,由于实施毛泽东的运动战方针,国民政府军没有达到预定目标,均以撤退告终。
3)在第五次战役中,由于毛泽东失去领导权,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原名秦邦宪)采纳苏联军事顾问李德的建议,放弃过去四次反“围剿”斗争的积极防御方针,将这场战争定性为国共之间的决战,采用军事冒险主义,提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要求红军在根据地之外抵抗国民革命军,决定在国民党之前抢先行动,发动所有红军展开全面进攻,并争取苏维埃在全中国的胜利。
但中央苏区只有10万左右的正规军和数万游击队,在抢先进攻后不久即遭到巨大损失。这时共产党方面决定进行阵地防御,辅以“短促突击”(短距攻击),意图抵挡国民革命军的前进。但这个行动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不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府瑞金的北大门广昌陷落,红军死伤一万余人。
4)红军长征实际上是一个迫不得已的军事退却行动。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在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5)红军的最初计划是从南线突破国民党军的封锁,到达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由于当时临时中央的领导者,在指挥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和突围的时候,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且将各种仪器均随军携带,导致行军队伍缓慢。红军虽然英勇作战,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但是自己也损失惨重,至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时,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出发时的10万余人已经锐减至3万余人。而且这时国民党已判断红军将沿湘桂边境北上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战略意图,调集重兵,企图把中央红军一网打尽。在这革命的危急关头,在毛泽东等人的力争之下,中央红军改变了原先的战略计划,决定争取主动,向敌人防御薄弱的贵州前进。12月,红军在占领通道城后,立即 进入贵州东部,一举攻克黎平,强渡乌江,把国民党的追剿军甩在乌江以东和以南地区,于1935年1月7日占领黔北重镇遵义城。

2、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之后红军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得到彝族人民的支援,顺利通过大凉山地区。1935年5月下旬,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人迹罕至的夹金山,在6月14日与先期到达懋功的红军第四军会师。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同红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至此,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