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文为什么那么多中国字?是由中国人搬过去的吗?

2022-04-14 文化 99阅读
1.假名字母的来历
中国晋朝时候,汉字传入日本(公元3~4世纪)。《日本书记》中说,归化日本的百济学者阿直崎(285年赴日),邀请住在百济的中国学者王仁,携带《论语》和《千字文》到日本,后来做皇太子的老师。这大概是汉字正式传入日本的开始。
日语不属于汉藏语系,跟汉语大不相同。汉人学习汉字如果要“十年窗下”,日本人学习汉字当然更加困难。
首先遇到的困难是汉字如何读。日语和汉语的音节结构不同,日本人读汉字要把汉语音节“折合”成日语音节。例如“东京”Dongjing要读成Tokyo。这叫做“日语化”(日本人说“国语化”)。
汉字在中国的读音因时代和地区而不同。早期传入日本的读音称为“吴音”(大抵是长江下游的读音)。唐朝(西安和华北)传入的读音称为“汉音”,这是主要的读音,但是佛经仍用吴音。宋元以后传入的读音称为“唐音”。吴音、汉音、唐音,都是“音读”(模仿汉语的读音)。
日本人用日语解释汉字意义,由此发展出用日语的字义称读汉字,叫作“训读”。打个比方:汉字字典里有个“砼”字,注音“铜”或tóng,可是人们把“一吨砼”读成“一吨水泥”,“水泥”就是“砼”的训读。一字多读是日文的普遍现象。例如一个“明”字,除有4种音读以外,还有9种训读。
汉字知识传开后,日本开始借用汉字作为音符,书写日语,形成全用汉字的日语音节字母。《万叶集》(759年成书)是最早用汉字作为字母写成的古代“和歌集”。这种借用现成汉字的日语字母,称为“万叶假名”。假,假借。名,名字。假名,借用的汉字。
假名不是有计划地设计的,因此产生了重叠两套。一套叫“片假名”,一套叫“平假名”。
佛教在538年从百济传到日本。奈良和尚读佛经,在汉字旁边注音、注义,写虚词、词尾,起初用整个汉字,后来简化楷书,取其片段,形成“片假名”。
妇女们识字不多,借用汉字作为音符,写日记、故事、诗歌,给汉字注音、注义,在盛行草书的平安时代(794~1192),简化草书,形成“平假名”。当时把平假名称为“妇女字”,不登大雅,男人不用。
片假名从僧到俗,平假名从女到男。文字不怕起步低,只要能简便实用。
起初随便用不同的汉字代表相同的日语音节,后来统一用字,基本上做到一音一字。这是假名的标准化。
假名大胆简化汉字,不仅方便书写,还使假名有独特的面貌,区别于通用汉字。不论并用夹用,彼此不混。这是假名的定形化。
为了便于排列和检索,必须规定假名的次序。假名有两种次序。一种次序是,用47个假名,翻译一节佛经唱词(涅盘经第十三圣行品之偈),叫做“伊吕波歌”(初见于1079年的“金光明最胜王经义”上)。另一种次序是,按照悉昙(印度梵文音)原理,把假名排成一个表,叫作“五十音图”(开始于11世纪,完成于江户时代)。“伊吕波顺”或“五十音顺”,是假名的序列化。
标准化、定形化和序列化,使假名字母达到成熟水平。从片假名、伊吕波歌和五十音图,可以看到佛教和印度文化对假名的影响。从汉字传入日本,到假名成熟,经过了1000年。这是汉字到了日本以后发生的飞跃。
日本也仿照汉字创造一些新汉字,称为“倭字”,又称“国字”。例如“辻”(十字路口)进入了《现代汉语词典》。由于数量极少,对日本文字没有多大影响。
2.假名字母的发展
为了提高记录日语的准确性,假名作了补充和改进。主要是:(甲)增加附加符号,表示浊音和半浊音(室町时代的1392年开始分写清浊)。(乙)使用小型字母,表示“促音”(短音)和“拗音”(近似汉语的齐齿音)。(丙)补充鼻尾字母,表示音节末尾的鼻音,日本称为“拨音”。促音、拗音和拨音的写法开始于平安时代(800年左右)。(丁)规定长音写法。
例如:“立秋”りっしゅう(rissyū),其中“う”表示长音,小字母“っ”表示前面是促音,小字母“ゅ”表示拗音(跟前面辅音拼合成音),不是独立音节;如果不用小字母,“秋”就变成“私有”しゆう(siyū)。
又如:“分布”ぶんぷ(bunpu),其中ぶ加两点表示hu→bu(浊音),ぷ加小圈表示hu→pu(半浊音),ん(-n)表示音节末尾的鼻音。鼻尾字母不是音节字母,而是因素字母,这是后来增补的例外。
假名的拼写法(“假名遣”)也逐步改进。从(a)“历史假名遣”(以1695契冲《和字正滥抄》为依据),改为(b)“现代假名遣”(依据1946日本内阁训令),还有(c)“表音假名遣”。例如:
“蝴蝶”(tyotyo):(a)テフテフ,(b)チョウチョウ。
“科学”(kagaku):(a)クワガク,(b)カガク。
“水道”(suidō):(a)スキドウ,(b)スイドウ,(c)スイドー。
“十”(tō):(a)トヲ,(b)トオ,(c)トー。
现代假名遣是今天一般通用的写法,按照口语语音表记,但是助词はha读wa,へhe读e,是例外。
日语音节少而简单,适合采用音节字母。但是音节字母拼音不灵活,所以需要上面这些补充和改进。
随着时代的前进,假名字母不断提高它的文字地位。第一步,从站立在文字外面,变为走进了文字中间。第二步,从汉字为主、假名为副,变为假名为主、汉字为副。
假名起初是汉字的“注音符号”,只能站立在文字外面,正式文字中间没有它的地位。日语有词尾变化,有助词和其他虚词,用汉字书写极不方面。自然地产生一种混合写法:用汉字书写实词和词根,用假名补充虚词和词尾。于是“丫头”(假名)伴随着“小姐”(汉字)挤进了正式文字的厅堂。这就形成“汉字·假名混合体”。第10世纪流行片假名混合体,第15世纪流行平假名混合体。同一篇文章中间可以用两种假名,但是同一个词语中间不能混用两种假名。这是日本直到今天的正式文字。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实行语文“平民化”,措施之一是限制用字。1946年公布“当用汉字表”(1850字),1981年改为“常用汉字表”(1945字)。硬性规定,法令和公文用字以此为限,此外用假名。其他出版物逐步向字表范围靠拢。
小学生只学996个汉字(比《千字文》少4个)。中学生只要求掌握常用汉字表1945个汉字(比中国2000扫盲字少55个)。除以东方文化为专业的学者以外,日本人一般用字量在2000上下。日本人的丰富知识主要来自假名字母。
汉字为主、假名为副,已经变成假名为主、汉字为副。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文字的重大变化。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